分享

形意述真~逝去的武林

 览奇阅 2017-03-09

形意门有“要想人前显贵,先在旮旯受罪”的说法,外人听了,以为是说要下苦功夫,强调毅力。其实这个“旮旯受罪”有具体的受罪法。 旮旯是墙角,形意门练腰力是在墙角里练的。李老说,按照老规矩,形意拳练拳的场地要用墙围起来,一可以避免外人干扰,二可以保密拳技,更重要的是以墙练功。 郭云深因杀人被关迸监狱,戴着脚镣打拳,两腿练出了牵扯之力,日后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半步是一腿前进,一腿跟着,像是戴着脚镣般迈不开步。郭云深成就了一个天下美谈。

李老说,郭云深在监狱里练一个功夫,就是崩。郭云深入狱的时候,他的仇家预定了一个形意门高手杀他,仇家认为:“你们这功夫特殊,你们的人,只有你们自己除得掉。”

郭云深蹲的牢房,是县官看着当时与郭云深有渊源的一品官金禄的面子,单给他盖的小院,虽然手铐脚镣一应俱全,但饮食、卫生条件很好。郭云深打听到高手的事,知道自己一出狱就有杀身之祸,于是在牢房里一门心思练拳,一练就练了三年。

高手不能闯进牢房杀郭云深,那等于造反,事情就闹大了。原以为凭着金禄的关系,郭云深最多关一年,就找个别的借口出狱了。没想到一等就等了三年。

李老说:“三年后,那人就像‘猞猁等猫’一样,等在监狱门口。”猞猁等猫,是旧时代的典故,现代人不了解,需要解释一下。

旧时北方民居房顶上的野猫多,家养的猫也是一天到晚在外面逛,晚上才回家,跟野猫差不多。人多了,就会出怪人,野猫多了,也会出怪猫。有一种吃猫的猫,老百姓称之为“猞猁”。真猞猁像小豹子一般大,怪猫还是猫样子,是老百姓实在不知道该叫什么,就把猞猁的名字安在怪猫身上了。

谁家的家猫生了小猫,很可能半夜里就听到屋外有猫叫,声音不太像猫叫,有点像人在吹口Ⅱ肖。这就是猞猁来了,向母猫要小猫吃。母猫会乖乖地叼一只小猫出去。

笔者小时候,住在北京胡同里,遇到过猞猁要猫仔的事,家里的猫叼着小猫出去了,一个大人不信邪,也出屋了,捡砖头朝着猞猁叫的地方砸。

等他回屋的时候,说吓坏了,家里人问他看见了什么,他说没看见,一出门就觉得害怕。反正家里的小猫给保下来了。

野猫遇上猞猁,就悚了,猞猁转身走,野猫就乖乖跟着。看到屋顶上野猫排着队走,就是猞猁在作怪。猞猁一路能带上四五只野猫,找个地方,弄碎了野猫的脑袋,只吃脑浆。其它野猫就看着,根本不敢逃。也许一次杀两只野猫,也许都杀了,看它吃够了没有,要是吃够了,会放剩下的野猫走。

郭云深刑满出狱的日子,高手等在监狱门口,跟猞猁带猫走一样,郭云深出门就得跟他走,找个僻静处,他就下手了。

郭云深看他在门外候着呢,就没出门,返身走到院中的影壁墙前,手在墙面上摸,摸着摸着一发力,影壁墙给推倒了一截。

门外的高手一看,知道郭云深练成了,转身走了。日后郭云深闯出了声誉,获得了武林同道普遍的承认,他就访这高手去了,问:“那天咱俩要是动手,会怎么样9”高手回答:“当初我可惜你是个人才,现在你功夫大了,我收拾不住。”郭云深:“师哥功夫大。”

所谓“逝去的武林”,为人处事的老规矩不见了,一些口诀失传了,好多练功的器械也失传了。李老说:“别说武术了,你知道以前的人怎么练书法?”

李老小时候练书法,要转水缸,手抓着空水缸的缸口,让水缸倾斜,以底部一点触地,两手互换位置地抓,水缸就转了起来。

转水缸是为了练腕力,在书法里叫“开腕”,腕部能转开了,毛笔写出的勾挑才有力。不转水缸,也要用别的方法,如早晨起来磨墨五百圈,磨墨就是转腕子。书法是力量的美学,毛笔在纸上要发力的,所以对筋骨有要求。古代的书论上,屡屡言要“大筋挑起”。

为何练功要用器械?因为器械可以改变肌肉的习惯,肌肉自己不好改变,得要外缘相助。做了形意拳的墙功,晃法的托按才有真力度。托按都是挺腰挺出来的,托按的手法掌握后,要把托按放到大斜进步里锻炼。

大斜进步分两步走,左腿先向右进,然后右腿再大步向右进。左腿右进之前,两手要托到眉弓高度。高到眉弓,加大了按的幅度,更熏要的是为了晃肩。肩是根节,相当于大树的树根,用上根节,力量就深刻了。 晃肩会形成奇怪的动作。两手走的是直线,比着眉弓平平--划就由左到右了,两上臂要作出上弧线(拱桥之形)。上臂作出上弧线了,手应该水涨船高啊,也会作出上弧线的,但两手偏不作,两上臂拱起来了,两手要将其平压下去。

手对上臂有反作用力,才能把肩的晃力发挥到最大,如果肩一晃,臂松手软的,肩的力量就作废了。肩一晃,手和上臂肌肉在较着劲,等于一抡鞭子,鞭子各节都挺上劲,有硬度,一鞭抽过去,抽得才狠。

晃肩的同时,右腿大步右进,右足一落地,两手猛然翻转下按,短促一按,立刻翻转上托,便完成晃法。 大斜进步时的迈步、晃肩都是横力,在横力中作托、按,等于是三个劲。托、按之力是腰挺出来的,横力是腰拧出来的,现在挺中有拧,拧中有挺,力量就立体了。

立体的力量,缓作可控制人,它四面八方地撑开,敌人的力碰上来,会被裹住;急作就是爆发力了,敌人的力量一碰上来,就被炸毁了。 动作的要点还有两个,一是“有背摔之功”,二是“两肱不拳回”。背摔之功,是晃法可以变成摔跤的大背挎,将敌人从后背上摔出去。敌人看着是从我后背上摔出去的,其实是拿肩触敌的,晃法里有肩发力的“晃肩”,练出了肩的功夫,当然可以使大背挎。

飞、云、摇法里都有以上臂肌肉回拉的动作,而晃法则取消了这种动作,上臂肌肉不回拉,不收拳,只进不退,在进中自有腾挪——这就是“两肱不拳回”,养成这个习惯,利于贴身近战。

拳头打上去了,不用拉回来蓄力后再打,那样费周折。拳头打到哪,就在哪接着打,这样效率高。读者会问:“运动幅度越大,打击力越大。拳头都没有运动幅度了,怎能有力?”

拳头的运动幅度,不单是“拳头抡出来的”一种,拳头不动,但我迈了一大步,这一大步也等于是拳头的运动幅度。甚至我原地不动,拳头也不动,但我腰肌发力,传力到拳,这从后腰到拳头的距离,也是拳头的运动幅度,往往比抡拳的幅度还大。

养成“两肱不拳回”的习惯,就是养成“以步赢人”、“消息全凭后脚蹬”、“腰为枢纽”的习惯,才有象形术的味道。


《星途功夫》是为拳馆俱乐部武校健身馆推广宣传、赛事策划、广告、名人代言、商演、体育用品、保镖、人才吸收和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