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阅读接力(第25期)|拾英

 培根阅读 2017-03-09

专题栏目

【种子】班级读书会相关理论

【甘霖】班级读书会实践案例

【新芽】班级读书会学生作品

【春泥】关于阅读生活的一切

【拾英】分享推荐偶遇的好书

【永无岛】编读往来、群内争鸣

拾英|有一朵花属于你

我们的阅读接力第25期:

20170211-20170220


《科瓦奇讲植物》

接力人:陈秀英

群里各位老师们晚上好,没想到在元宵节和大家分享一本书,首先祝群里的所有老师元宵快乐、合家团圆、幸福!


初七那天是立春,再过一周就是雨水了,春天已悄悄来到大地!春天是植物变化最明显的一个季节,有的花草甚至两三天就一个模样,特别适合用于引导孩子自然观察!今晚就分享一本与自然观察有关的书一一一《科瓦奇讲植物》。


科瓦奇是华德福的一位老师,这本书为我打开一扇重新认识植物的大门,让我看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中学的植物教科书讲解得完全不同,他用童话般美轮美奂语言来解释植物,让我认识植物之间关系,植物与太阳、大地的关系!他说大地是母亲,太阳是父亲,植物是他们的孩子,他将植物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比喻成婴儿、幼儿、学生。


你知道松柏和野菊花,谁是植物中的幼儿,谁是小学生吗?兰花和映山红,谁更高等吗?你知道玫瑰为什被称为花中王后吗?你是否发现蒲公英会随着太阳升起落下而开放闭合吗?你知道萝卜、大头菜、卷心菜、甘蓝菜花,这几种蔬菜来自同一种植物吗?


当我把这些有趣的篇章读给儿子听时,一下子激起了他观察植物的兴趣!我们持续观察了小区里的蒲公英,发现果然如科瓦奇所说的那样!今天散步时,他情不自禁地说最近路边的蒲公英可真多呀!哪里是花变多,只因关注了,于是心中就有物了!


《你一生的故事》

接力人:陈爱兰

今年1月份上映了一部美国科幻电影《Arrival》,中文译名《降临》。这部电影未上映之前,我就期待了好久――因为它改编自我最喜欢的一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蒋的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电影上映后,褒贬不一。作为阅读过原著的观众,观影感受一言难尽。但今晚,不谈电影,我想跟大家分享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特德·蒋科幻佳作集》。


特德·蒋是一位很另类的科幻小说家。说他另类,一方面是作为科幻小说家,他只发表过15篇作品,且都是短篇或中篇。作品虽少,却几乎篇篇称得上精品。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实在让人惊艳,作为科幻小说迷,初读《你一生的故事》,会不时恍然:原来科幻小说也可以这么写。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本科幻集收录了特德·蒋的中早期8篇作品。我最喜欢《你一生的故事》、《巴比伦塔》、《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领悟》。


《你一生的故事》非常特别,充满了哲学思辩。它是一篇少见的以语言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故事内容的设定实在巧妙。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语言学博士,一次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翻译前来地球的外星人(人们称之为“七肢桶”)的语言。在与外星人的语言交流中,她学会了跟外星人一样的感知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与我们地球人完全不同,我们依照前后顺序感知世界,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而“七肢桶”则能同时感知所有事情,过去、现在、未来在他们眼中没有界线,恰如一本完整的史书,既可以先看“因”,也可以先看果。换句话说,女主在学习外星人语言的过程中,预知了未来。而这未来,大部分是她未出生的女儿的一生,这就是《你一生的故事》题目由来。


犹记得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鸡皮疙瘩乍起。我不止一次在想,如果是我,当我预知了未来,我会怎么做?作品里,主人公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作品集里,作品虽少,精品不少。再比如《巴比伦塔》。作品用一连串令人惊叹的细节,舒展自如地将一座只能存在于想像世界中的“通天塔”永久地矗立于读者心间。


我觉得特德·蒋的骨子里充满人中国人的哲学观,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烙印,读之回味无穷。他作品突破了科幻小说常有的短板,在文学性、故事性、科学性上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


把科幻写成诗——致敬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特德·蒋。


《乐琦的神奇力量》

接力人:陈瑞兰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为大家分享的是昨天在报名空暇时阅读的儿童作品《乐琦的神奇力量》。喜欢这本书,源于喜欢这个叫乐琦的女孩。


作者苏珊·帕特隆以一个孩子的角度,通过一些再平凡不过的生活琐事,向我们展示了乐琦敏感,孤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内心世界。


乐琦妈妈在一场暴风雨后触电身亡。爸爸有自己的生活不愿意照顾乐琦,就把自己的法国前妻布瑞琪请来,成了乐琦的临时监护人。乐琦时刻担心布瑞琪会抛弃自己,时时刻刻背着她的救生背包,偷听“十二步疗法无名会”会员的谈话,企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神奇力量”,从而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这是个令人心疼的孩子,文字的背后是来自孩子心灵深处对温暖的呼唤,这也深深触动我的心灵。像乐琦这样的孩子我班上也有(记得上学期有个孩子在说说心里话中,就对在外打工的父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只能以游戏为伴),这些孩子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看世界,他们在时刻提醒我新学期里,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蹲下身子耐心倾听来自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用心呵护孩子们敏感的童年,让孩子变得自信而勇敢。


《出麦田记》

接力人:王诚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产检期间读的一本小说《出麦田记》。


《出麦田记》 作者潘沈斌,一个80后作家。该书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麦田”是指农村,“出麦田”便是指农村人想要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的艰难。三个年代的男人,三种不同的命运。八十年代的夏念祥,他走出了麦田,实现了人生价值,但却迷失在麦田之外,找不到了自我;九十年代的许运动则没有走出麦田,最终搁浅在麦田里面,被世俗的麦芒刺穿,成为一个疯子;而二十一世纪初的许依桐,参加高考却落榜,想出麦田而不得,想回麦田也不得的尴尬处境。


最初接触本书是在喜马拉雅听书网站上,发现了这部有声小说。


听完了有声版的以后就打算买书再来读一遍,但是很难买到,可能《出麦田记》 作者潘沈斌在该书中抨击了一些制度,出版商不敢出版吧,我买的这本是淘宝上买的,质量一般,也许是盗版的。但是内容还是挺好的,书中的语言诙谐幽默 ,让人在微笑中不免暗自伤感,三个主要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禁不住垂泪。他们的悲剧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除了个人自身,也有时代的原因。


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浓缩着农村气息的小农思想,这种思想以每个个体的心态道出要走出去的愿望,但那种愿望只能是虚渺的,即使是走出去的却迷失了自己,三代人三种命运,可悲可泣,麦田尤如一个围城,麦田里的人想走出去,却难以迈拓,而麦田外的人却找不到归宿,种种心态,种种事端,种种意象,在每个人的身上演绎着迷失,失败,情感,变得如此困顿。实质上诠释了麦田的内外所挣扎的疾苦和渴望的幸福,但过多的让爱情迷失了,那不是爱,而是生存,这部小说心理描写得细腻,词句描写诗意化,但我觉得它不光是诠释麦田的生存观,而是对命运、生活、灵魂、真理、渴望这一切所能触及人心灵深处,让人无及去感叹,也许是对陈旧高考的剖析,也许是对麦田的“旧“而感到遗憾,也许是对一个情字的渴望,这一切都是纯净的,它没有龌龊,因为麦田的风是柔和的。


这本小说的有声版非常好听,王勇、小曾老师的演播让人百听不厌,我已经听了两遍了,喜欢声音的朋友可以听一听。


昨天晚上大家讨论了诗歌,这部小说里也有两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诗歌。《小爱人》、《水莲花》

小爱人

 

当你唱着歌

走在海面上

白莲花与晚霞一起绽放

你说要带我飞向夕阳家

洒下蔷薇漫天芬芳

当你笑着说

樱花已开放

我看见你白衣上的花香

你说四月天花草铺天堂

想要驾鹤陪我去求凰

当你唱着歌

舞在白云上

夕阳吻晚霞入画

你浅浅的酒窝对我远远笑

秋水之西红霞飞

当你对我说

从此无相忘

月老已定鸳鸯谱上

枫叶红花天与君长相守

读尽人间烟火去远方

水莲花

 

你是九天瑶池里的一朵水莲花

对着平静的水面欣赏自我的芳华

也许天国太寂寞在麦穗青黄的季节

随风雨飘落寻常人家

从此天人相隔且相望

深深的眸子总是透出淡淡的忧伤

你总爱一个人在深深的麦田中

独自漫步或孤独凝望

那羊肠小道曲曲折折通向远方

那天边夕阳映着随风起伏的金色麦浪

那齐渡河水飘着白色槐花流向远方

你深爱的那个人

在另一个孤独的路上流浪

世俗的冷眼与嘲讽

使他无暇停歇或片刻回望

在那个漫野槐花已成飘雪

你泪眼模糊成别人的新娘

心里默念那句

当你对我说,从此无相忘

爱与生命从此变陌路各自流浪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一点瑕疵,有的生活细节可能与现在的社会脱节(当然偏远的地方也可能的确存在很多文盲),不识字的村长后面又能开介绍信等,但是总体上不影响小说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麦田,如何走出去,需要自己去细细寻找。


《名作细读》

接力人:彭文雪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


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孙绍振老师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后,就开始投入文本的微观分析研究,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中学语文界影响很大。


这是我读的孙老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文学性讲演录》。


读孙老师的书,有点花时间,需要静下心,因为有点烧脑。不过我的切身感受是:能读上瘾,读了之后觉得挺爽的。


但即使这样,要读透孙老师的书,像我这样的底子,啃读一遍远远不够。


好就好在,我挺希望有充足的时间去读第二遍。我想,这也是孙老师文本解读的魅力吧。


接下来,我在孙老师的书中摘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暗晓风残月。”千百年来,人们都说好得不得了。到底好在哪里?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孙老师说:用我的“还原法”很好解释。


第一,如果把“今宵酒醒何处”还原成“昨夜酒醉何处”,一系列矛盾或者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就可以分析了。酒醒是酒醉的结果。没有醉哪来什么醒?偏偏不写酒醉,把酒醉故意省略了,这是有讲究的。前面有一句“对长亭晚”,说明是昨天晚上就喝了。这一句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醉得多么长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二,醉到什么时候呢?“晓风残月”,一个“晓”,一个“残月”,说明醉了一夜,天已经亮了。

第三,在什么地方醒来?醒来后竟不知道身在何处,可见酒之酣;醒来还迷迷糊糊,可见酒醉后是随地倒下的。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露天,暗示读者,他已经大醉到不觉夜寒。

第四,为什么要醉成这样?因为离别,这是一首送别词。一般人的大醉不至于此;如此大醉,不仅感情强烈,而且完全任性。

第五,更不可忽略的是,醉汉本该酒气熏人,衣襟污秽,但是这些全不在感觉之内。而且全无狼狈之感,视觉所见唯有杨柳、残月;触觉所感,只有晓风吹拂。


再举个例子。


关于《咏柳》这首诗,孙老师如是说——

“这首诗写出来有一千多年了,艺术生命仍然鲜活。它为什么好?怎么好?就是大学者,专门研究唐诗的,头发都白了,说起来却很少沾边的;有的权威人士;连门儿都摸不着……”

他还特别批判了北京大学某位教授写的分析文章。看起来特别狂,是不?但也特能逗引阅读兴趣。


读到这里我心想,既然人家都说不好,那你孙老师会如何解呢?读完孙老师对这首诗的分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孙老师把自己的解读与北大教授对比分析,特别细,语言也很吸引人。


我在书里摘录了其中一点,从文艺心理学上来阐释:因为春风吹过,柳叶非常尖,非常细,叶子的尖、细和春风的软之间,因为相近而自然地通过联想转换了。从柳叶尖、细转换为春风的利,就有自然的过渡,这叫相近联想,而联想的过渡也较自由。诗人冒险把春风比作剪刀,是想象和联想的胜利。从语言学上解释:为什么一定尖利像剪刀呢?同样是刀,我们换一把行不行?菜刀,二月春风似菜刀。这就很滑稽、很打油。这个矛盾要揪住不放,不能随便蒙混过去。这里有个学问到家不到家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孙老师讲述了很多,讲得特别细,我觉得特别好玩儿。在这里,他特别提出了发现文本的矛盾处进行分析。


再比如孙老师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诗里有黄河的特点——汹涌澎湃,气势宏大。但光有黄河的特点,充其量不过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没有诗人感情的特点,还不成其为诗歌的意象。


这里还有诗人感情的特点——黄河一泻千里奔腾澎湃的宏大气势唤起了诗人心中的豪迈感情。感情冲击了感觉,激发出“天上来”的虚拟、想象。这种想象和虚拟并不显得虚假,除了表现了李白的感情,它还和“奔流到海”一起提供了一个从天边到海边的宏大空间……本书,都是这样具体案例的分析,是不是会读得上瘾呢?真的挺有趣的。


摘录一段官方语言:作者以文学形象问题开篇,阐述了文学性批评和文学创作的诸多理论,如表达力、想象力、审美价值、审美规范等。特别重视对文学文本的微观分析,从《诗经》到朦胧诗,从李白、杜甫到艾青、王蒙,从托尔斯泰到马尔克斯,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本均有涉及。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作者对一些传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质疑与批判,揭示其不合理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点和审美范畴,体现了批判与超越的魅力。


《人类简史》

接力人:宋勤

作者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学术领域和大众出版领域都有很大的兴趣。他的《人类简史》一书让他一举成名,成为以色列超级畅销。书,目前这本书已授20多个国家版权,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根据图书改变的课程上传YOUTUBE后风靡全球,拥有大批青年粉丝。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讲述了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奶蜜盐》

接力人:陈敏

《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作者张文质,著名的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什么是奶、蜜、盐?字面意思来说,奶,也就是孩子的母乳,宝宝刚出生阶段的主食。蜜代表的是甜,而盐也就是说咸。也就是说在宝宝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甜,也要适当放些咸。而本书中的“奶蜜盐”,给了更深刻的答案。奶:给孩子 充足的原动力,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慧的“盐”。


《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作者张文质,著名的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什么是奶、蜜、盐?字面意思来说,奶,也就是孩子的母乳,宝宝刚出生阶段的主食。蜜代表的是甜,而盐也就是说咸。也就是说在宝宝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甜,也要适当放些咸。而本书中的“奶蜜盐”,给了更深刻的答案。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慧的“盐”。


摘录书中部分“金句”与书友们共享:

1.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总是“满足在前,引导在后”。而这个“引导”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强加观点,更不是说教,而是要父母尝试低下身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学会自我判断与选择,学会表达个人的见解,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母爱缺失,会带来一生的精神伤害。

3.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排在亲子关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满足。而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伴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蕴含了很多对孩子有益的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被爱的感觉,都是在这种陪伴里面获得的。陪伴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陪伴还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行为异常,一旦孩子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4.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父母经常性地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爱要通过言语和身体的行动表达出来。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勇敢,更有勇气,更加独立,也更加自信。尽管有时候他们也会判断错误,但下一次再遇到情况时,他们仍然敢于做出自我的判断,而不是受他人情绪左右。另外,要坚持与孩子进行日常化的沟通与交流。

5.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的时候很少得到父母的疼爱,他就会形成一种苦相,并且这种苦相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真正的短板,是童年所受的伤害。父母错了,请马上给孩子道歉。千万要保护孩子的尊严。

6、只有制定与孩子成长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孩子才能通过努力去完成,并由此获得成就感,激发自己一步一步的前进。

我认识张文质老师很多年,他总是以最专业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家庭教育研究,与之对话时我提出的种种问题的表象他总能提示被我忽视的教育常识,他不是提供给我教育孩子的“神奇秘方”,而是引导我不断思考:怎样才算一个有益的父母?如何培养健康、有活力,有能力感受生命的美好的孩子?《奶蜜盐》这本书读后,也许我们会开始思考如何当好“父母”而非“家长”,“陪养”是否比“培养”更重要。


《浮生六记》

接力人:张文芳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晚与大家分享这几天在读的一本闲书《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我觉得可以说是清朝版的文艺青年生活日记。文章记述了沈复与芸娘夫妇日常生活,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沈复与陈芸可谓是情投意合,布衣蔬食,爱好诗歌,放在今天也是令人艳羡不已的夫妻。沈复的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他对亡妻的追述,平静中见深情,藏着刻骨铭心的爱。今天读来依旧感人至深。同样写亡妻的文章,如归有光等,都是让人读着掉泪。情深至死不复,悲切动人。浮生六记一书被发现得较迟,但正如张若虚的“孤篇压全唐”。沈复的这本散文,民国以来就被名家追捧,实在是实至名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