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千年国学智慧凝结在两个字:中和

 霃楓 2017-03-09

点击题目下方:古典与文化,免费关注顶尖文化平台

来源:读历史微信号: lishi66666

  梳理和统合三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国学智慧,把握和领悟国学原著典籍里的精髓——从周易的启示,到中庸的原则;从兵家的思考,到老子的大道;从人文的风度,到禅宗的境界……各种中国智慧交相辉映,相辅相承,相融相生,相得益彰,最终凝练结晶为两个大字:中和。

 

  什么是中和?中,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和,就是和谐,多样统一。不极端、不片面就是,不单一、不分化就是。居中守正,和谐相融,就是中和

 

  统观国学里的经史子集煌煌巨著,都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路径出发,用不同的方式总结提炼、阐释解读,最终殊途同归,共同攀登上智慧真理的巅峰。

 

  可以这么说,三千年国学智慧所说的无非中和二字。寥寥两个汉字中和,却与世界先哲思想成果接轨,蕴含了渊博精深、极大极其丰富的人类智慧。

 

  儒家:中庸的原则

 

  何谓中庸?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恰如其分,以自然的纯正人性为人处世、修养自身。

 

  需要强调的是,中庸的本义绝不是常常被世俗化所曲解的那种不负责、不表态、无立场,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当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无原则。

 

  中庸之道体现在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言行规范上,就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切实可行,尊重常识,符合人性,适可而止,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目标和要求具有可执行性、可持续发展性。由此看出,中庸其实是最讲究原则性的,做人做事从方式、方法到分寸、力道,都有用心的权衡和精准的把握,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积极的追求。而且同时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兼顾,讲究权宜之法、持经达变。

 

  关于,《论语》里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看出儒家十分讲究和注重团结、凝聚力。实际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反对单一化、同质化的。《后汉书》里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至洁则反倒容易被污染,至刚则反倒容易被折断。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是同理。一枝独放不是春。清一色就失之单调了,大家相互之间不能互补。

 

  相反,无论是人才结构、组织架构还是文化交流,我们都提倡多元化、丰富性的融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刚柔相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道家:转化的策略

 

  道家的核心思想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故应无所不容、不所不包、对立统一等等,据此提出了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知白守黑、见素抱朴等等重要哲学思想和军事、政治方略。

 

  道家哲学里充满了对立转化的思想,反者道之动,最能体现老子矛盾转化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了一个著名的若水法则不争哲学”——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是今天我们众所周知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类似经典的表述还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与福祸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对应的,是一套深沉而迂回的政治斗争策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糖衣炮弹策略”——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事缓则圆,随圆就方,有所不为,知止不殆,后来居上,后发制人——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家、儒家思想的相通之处。无不是在告诉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学会沉住气稳住神,主动谋划积极行动,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变不利为有利,直至夺取最后的胜利。

 

  佛家:超脱的境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读了若干佛学书籍,感觉最让俗世中人大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的,当是这一段了。只用一句话,涵盖一切,一语中的,直指人心,如水银泻地,一下子就把我执给你破掉,干脆利落,刀起丝断,毫不拖泥带水。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其实是从不同层面说了一回事:世事如大梦。《红楼梦》,是富贵梦的破灭;《三国演义》、《水浒传》,是英雄梦的破灭;《聊斋志异》,是情爱梦的泡影;《西游记》,是事业梦的破灭,师徒四人也只有到了天上,才最终修成了正果。

 

  其实跳开来看,世间的一切真实本质就是这样子的——佛家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世间万物都只是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旅程。往往是人类太自大了却不自知,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头脑,误将表象当成本质,误将表演当成生活,误将一时当成永久,误将偏执当成执著。

 

  佛学所观望到的空性一元论,和道家庄子的齐物论,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体现的正是同样的中和思想智慧。在这一共同的基点上,佛家所主张的活在当下、修行消业,和儒家倡导君子圣贤的修养作为,以及道家主张的修心养性,也都有着很多相似相通之处。

 

  国学:中道与融和

 

  就连那部古老的《易经》,也在传达变革精神的同时,重在表达一种执中的思想,比如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利见大人无咎,意在说明,世界在变化,事物在发展,但是只有时间、地点、方式,天、地、人都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节点上,才可能收获发展变化的最佳状态。

 

  关于三千年的中国智慧,还是南怀瑾总结得好: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跟儒家学奔向未来,跟道家学从容转身,跟佛家学放下过去。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据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又说: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儒道释各自的思想基调都是中和,而它们又彼此相互融合,共同架构起中国人精神心灵的殿堂,也让中国国学成为点亮和滋养全世界人类心灵的宝贵而深奥的东方大智慧。


古典与文化

文化阅读传播门户
微信号:iiiclassica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