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许,你只是不敢太努力

 生意盎然 2017-03-09

001

努力,让我找回心安

前段时间,加入了剽悍一只猫的“猫叔开小灶”微信群,在猫叔的感染下,很多同学都开启了阅读的计划。

虽然对我来说,阅读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但是定时定量却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是茶余饭后拿起书看几眼,或者是临睡前读几页,有时候是这本看看,那本看看,似乎我在保持着这么一种习惯,就算心安了。

但加入这个群后,我开始受大家感染的,跟着大家的节奏,启动三天阅读一本书的计划。

最初是很焦虑的,三天读一完一本书?可能不?我要写作,要讲课,要照看孩子……难度太高了吧?

选薄一点的?容易读一点的?我甚至开玩笑地想:要不干脆选儿子绘本算不算?

但最终还是决定一试。

于是每天六点起床看一个小时,白天零碎时间看,晚上临睡之前看,期间也会划重点,做标注,这样下来,两天半的时间,第一本书竟然就看完了!

然后启动第二本,用了两天时间,

到目前开启这个计划,已经阅读了好几本了。

书籍内容带来的收获且不多谈,心情的变化,就让自己有吃一惊的感觉:从过年起,就持续的一种焦虑、无序、纠结的情绪、想法都像一种被安抚了的能量,继而聚敛成了一颗种子,落到肥沃土壤中,苏醒、破壳、萌芽、扎根、生长……

内心平静了很多,也不再想七想八了!

回想前段时间飘忽杂乱的各种想法,狭隘、自私、怨怼的各种心思,真验证了“小人闲居不为善”的古语了。

而最近的这份平静,实际上是扎入努力中带来的一份踏实和滋养。

懒会让人散架

我经常容易一闲散了魂儿就散。

比如每年过年回家,我几乎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被打散的过程,好几年我都纳闷:

“ 我难道还真对土生土长的环境水土不服了? ”

然后拿出老本行,纠情结,找根源……

但扯出一连串的故事之后,下次回家时,还是会陷入到被打散的轮回中,这次,我总算明白,主要的原因在于,一回到老家,我就会陷入到无所事事、很松散的生活中。

书读不了几页,工作也几乎都停了下来。

而老家冰寒地冻的,更多的时间是窝在家里,吃喝、闲聊、长肉,那股子精神劲儿就像被抽走了,整个人疲沓了下去。

心中又总是升起不甘,行为上却依然散漫放纵,于是内心就进入了纠结打架的状态。

相比之下,去年春节假期是我回家相对感受好的一个假期,因为我带着心灵写作课的工作,当时想,大过年的也要上课,挺辛苦的。

但现在想来,正是这份辛苦努力,帮我锁住了劲道劲儿,避免被打散。

不合理信念,让我不敢太努力

这次让我收回魂儿的,表面看来是读书这件事,但实际上,是我进入了一种努力做事情的状态。

说到努力,它的外延其实很大,绝不不仅仅是看了几本书或者熬夜工作,而是你为了心中的一个目标,处于的一种力争趋近、抵达的状态。

但是我却觉得,我与努力之间,有时候会隔着一点什么,以至于,我想靠近它,想拥抱它,但又犹豫着、胆怯着,它张开怀抱,我却急忙退却,它转身离去时,我又急着追上去,我投入它的怀抱,却又禁不住推开…

撕扯很久,我忽然意识到——原来,不是我不想去努力,而是不敢太努力!

是的,在我的无意识中,有着很多有关对努力的曲解,那是童年或青少年时,我形成的核心信念——女孩子不能太努力;太努力了是劳碌命……

这么多年,这个核心信念,一直沉积在我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对世界的态度。

它最初源于亲近的人或者是权威者的输入,进而被我内化成我的一部分观念。

它沉得很深,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除非我看到它,否则,它就会在我要与努力拥抱时,变成一种能量,在我要与努力拥抱时,隐形地横在我们中间。

话说,这核心信念也是好心,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它确实在见证着——女孩子不能太努力;太努力了是劳碌命……

所以,它怎么能不在我遇到危险的时候,也就是觉得我努力的时候,赶紧冲上去救我呢?

那么,我的这个观念是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我留在意识深处的?

且看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塞森格在她的著作《坦呈自我》一书中对此的解释:

“ 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我们自己建造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基于儿时的经历和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我们的心理预期经常弥漫于我们的体验中……

对于那些不符合我们先入只见的事情,我们倾向于忽略不计;相反,我们聚焦于那些符合先入之见的事情。

为了支持我们的预期,我们采取了保护性的反应和行为,而这通常导致我们的预期得到印证。

这样,我们狭隘的理解陷入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是的,这些观念最早形成于儿时经历及父母对待的方式,继而,我们又在生活中为它找取论据,以支持它在我们内心生根发芽。

不敢太努力,因为我要做个让人放心的好孩子

比如,对我来讲,关于努力就有着很多不合理的解读。

“ 女孩子不能太努力 ” 这样的话,大抵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起的。

某某女人命好,嫁了个不错的老公。

怎么个不错法呢?就是说她不用工作,不用辛苦,日子也过得很优越。

再比如,对哪个命苦的女人进行同情时,经常听大人们说:“ 唉,累死累活的,那么辛苦!女人那么奔波能有什么用!”

说这些话的人,常常是我的妈妈姨妈亲戚们,抑或是她们与身边的人聊天时的话题。

实际上,她们也并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辈,通常也都在勤奋努力地工作。

可我明知道她们这样说的时候,有寒暄、迎合的成分,但是这些话,依然会不由得进入我的心中,我不由得会去琢磨着那些 “命好” 或 “命不好”。

我长大后没有进入到所谓“命好”的女人的队伍,我需要努力,需要工作,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热爱的工作,有追求进步的热情……

我不敢说自己是努力的人,但自认为还是个挺努力的人。

但是,回到家,在亲人身边,我就不敢表现得那么努力,这个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不想做个坏小孩,不想做个让亲人失望的人。

因为按照她们闲聊时的逻辑,努力的女人不是命不好吗?

哇塞!我感受到了我的童性自我中那个想让亲人满意的小小的我,她倔强地站在那里等着亲人说:

“ 孩子,不用那么努力都可以过得很好,我对你很放心!你真是个让人放心的好孩子  ”……

哦,亲爱的小小的我,来,抱一抱,听我说:

“ 我爱你!你很好!你是我的宝贝。你在意亲人的看法,因为你觉得让亲人放心了就是个好孩子。!”

至此,我明白了我一回家就懒散的一部分原因,至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妈妈和姨姨一说我“工作努力,工作辛苦”之类的话,我就怒火中烧。

呵呵,原来,那个小小的我感觉到被否定了,因为,在她小小的观念中——命不好才努力辛苦嘛!让人担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当然是生气了。

这背后,依然是那个求认同的 “ 好孩子情结 ”。“ 好吧,你想做个好孩子,我理解!” 我对自己说。

心理在玩刻舟求剑的游戏

是的,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讲,总认为做个让父母亲人省心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虽然已经即将奔四,早已对很多事独立做过决定,但是,我的心理依然是会玩刻舟求剑的游戏。

比如说,回到老家,回到熟悉的环境,回到熟悉的人际互动环境中,那个 “ 我要做个好孩子 ”的模式就不由得启动了。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则将这种不由得启动的模式,称为发生在意识边缘的 “ 自动思维 ”,它往往会在发生问题的第一时间跳入脑海。

对我们说一些短暂的,很少能被感觉到的话,比如对我来讲,其中一句话就是 “ 努力的女人命不好!”

它出现之迅速,话语之快捷,如闪电,哦,不,简直是如光波,如果不去刻意察觉,根本不能被意识到,但是,它们却对我们的行为影响很大。

决定了你“ 向左走 ”还是“ 向右走 ”。

拿我自己来说,在我过往的经验中,我已经用努力的方式,达到过不少的目标。

按理说,我对努力是信任的,但是幼年时期大人在我心目中留下来的那些对努力解读的话,又恰巧被我理解成与“ 做好还孩子 ”有关联,

于是,它便一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背景音,不是很强烈,但也足已让我与努力不能尽情拥抱。

若不是这样的觉察,我恐怕到现在也不知道隔在我与努力之间的这一层到底是什么?

当然,能有这部分的觉察,也并非偶然。

记得在去年在瑜伽课上,老师带了一份来自印度古典瑜伽的测试题目,帮助大家了解体质和生命能量,测试的结果是——我就是需要勤奋工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这个解释极大的支持到了我,让我放下了很多对勤奋的纠结。

从此,我对于琐碎的一项项工作,以及常常被工作侵占的假期,都欣然接受。

其实,原本,我也是很喜欢工作的状态,这个测试倒是让我更接纳自己这份喜欢了。

自此,我与努力的隔阂化解了一些。

这件事情,促进了我今年春节回老家觉察了与努力之间的关系。

看来,觉察的能力不是天上掉馅饼,以我经验,在这个觉察到来之前,是已经经历过不接纳努力到接纳努力,这个过程中的纠结和撕拉。

无论是接纳或者不接纳,都说明,我对自己与努力的关系,是刻意关注了的。

因为这种关注,会不停地督促自己求解。

春节时对与努力之间的关系的探寻,在清晰程度上算是一次很大的进步,而前不久的读彪悍一只猫推荐大家读的《六项精进》,也极大地消融了我与 “努力” 之间的隔阂。

作者稻盛和夫说:“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在严酷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马虎懒惰、不负责任的动植物并不存在。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须认认真真、竭尽全力。”

看到这段话,以及其他类似的话时,我豁然开朗,那些盘踞在我心中的  “努力阴影”  开始大面积消融。

回过头看我曾经对努力的偏差观念,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身边的人的狭隘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

当然,这不能怪我亲近的人们给予了我不好的信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每个人能给别人的,都是要在自己“拥有”的前提下。

无论是父母还是亲人,当他们没有的时候,是无法传达给我们更好的信念的,他们给出的已经是他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

其次,也许别人实际上想传达给我们的并非如此,而是我们受自己当时年龄、经验所限,片面而浅薄地理解了别人传达的信息,或者有选择地选取了信息成分。

比如,当我今年意识到了我与努力的隔阂,我再与妈妈聊天时,更容易听到妈妈讲到她努力工作获得机会,她努力工作担负家庭责任……的积极信息。

其实,在我小时候,这些话妈妈也经常讲,我没有更多地去选择这个信息。

当然,写到这里,我也忽然意识到,这些关于努力的积极信息,我其实已经选择了,我内化成我合理的信念,这么多年,自己还算努力,不也正说明对努力持有积极信念吗?

只是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成为,让我觉得受限并且不舒服,于是,顺藤摸瓜,就更容易捣腾出不合理信念的源头。

所以,检验不合理信念的目的,并不是要去攻击这些不合理信念,或者是去抱怨带给我们不合理信念的人。


002

而是,

发现它——若不经主动检验,常常很难发现;

感谢它——它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带给过我们益处;

释放它——既然它能很好地支持我们当下或未来,那就放掉它,让它也获得自由。

借助它——它的反面、它的侧面,它的相邻面……也许就是最能支持到的你合理信念,借由它,我们可以去形成更多能支持到我们的合理信念了。

就像此刻,我将 “命好” 与 “命不好” 做了翻盘:

所谓命好,就是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尽情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专注投入于自己所热爱的,用自己的努力,追求想要的人生,让自己美好的能量畅快流动,温暖自己,惠及他人……

如此,我欣慰地对自己说:“亲爱的,你是一个命好的女人,还将成为越来越命好的女人。”

— END —

我是李玲。

让文字回归最本质的功能—记录生命,让写作回归最淳朴的目的—感受心灵。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关注和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