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金色年华554 2017-03-10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原文: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明史·宦官一》

译文:

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想追踪他的行迹,还希望向异国炫耀国威武力,宣扬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1406年)六月,命令郑和以及他的同僚王景弘等出使西洋。……造大船,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的船六十二艘。

他是一个战俘,却成为敌方首领儿子的贴身卫士,为新主人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他是一个特务,却因为追索敌人首领的踪迹,劈波斩浪,成为一代航海家。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他从小信奉伊斯兰教,而当他终于完成去麦加朝圣的心愿时,已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就是明朝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

公元1399年11月,京东还没有商城。在一个叫郑村坝的地方,叔叔朱棣八万军队对阵侄子朱允炆派出的李景隆五十万大军。

实力太悬殊了,哥儿五个打一个的比例。正当敌军缓缓发动的时候,朱棣身边的贴身太监马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术构想并亲自实施,他率领百余精锐骑兵直冲敌军帅营。胆小如鼠的李景隆率先逃跑,五十万大军全线崩溃。

太监马和时年28岁。

十八年前,身为云南人的马和,生活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作为贵族家庭的公子,小日子很滋润,他的六世祖是云南省长,曾祖父也是元朝的副总理级干部。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马和结束了幸福的幼年生活,成了小战俘。

明朝军队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对小马和实施了阉割术,小战俘成了小太监。马和几经辗转来到了燕王朱棣的身边,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成了朱棣信任的跟班,史称“内侍中无出其右”。

朱棣干翻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之后,于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挥毫泼墨,亲自写了一个“郑”字,给马和改了姓,用来表彰马和在郑村坝战役中的功绩。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郑和”就此诞生。

虽然都是朱八八的子孙,但朱棣的皇位来的并不名正言顺,尤其是老爷子钦点的侄子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让朱棣很是头疼。

朱棣派了两个人追查侄子的踪迹,暗地里的是一个叫胡滢的大特务,14年如一日满世界暗访。有传闻说朱允炆去了海外,于是,太监郑和出马了。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其实主要是现在意义上的南洋,最远到达了东非,“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这期间,带回了占城稻,带回了佛牙舍利,带回了号称麒麟的长颈鹿,打过海盗,当过小国家之间的和事老,还活捉了拦路打劫的小国国王,甚至开发了针对东南亚贵族的免费中国游项目,但就是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所以,七下西洋的大动作其实是一次没有达到目的的任务。

史书上写得明白,郑和七下西洋还有一个外交目的,那就是宣示天朝国威,大明皇帝“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百分之二百的实现了。

最露脸的是中国的海军力量,造船能力、航海技术、船舶吨位、通讯技术等评价指标全部是“世界第一”,歪果仁说,甚至一直到一战之前,这支舰队都是无敌的。

航海技术啥的比较专业,这里就说一个“大”字。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的船,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就是长约138米,宽约56米,比标准足球场还大,排水量在3000吨以上,在当时绝对是航空母舰的级别,而且还不是凤毛麟角的一艘两艘,随便一弄就是几十艘。

江苏南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挖掘过明代宝船制造的遗址,出土过一根木杆,这根木杆长十一米,经鉴定,这根木杆不是人们预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所谓舵杆只不过是船舶舵叶的控制联动杆,经过推算,这根舵杆连接的舵叶高度大约为六米左右。

宝船有9根桅杆12张船帆,满帆航行的船队怎一个壮观了得!

据统计,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断言:“在1420年前后,中国海军也许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其它亚洲国家,甚至可能超过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郑和下西洋留下了大量超有价值的档案,从造船技术到航海技术,从海图到航线,无所不包,装在硬盘里至少有几千个G,都是让CIA、KGB、MI5、BND、DGSE、MOSSAD之类的机构口水哒哒滴的好东西。

明宪宗成化年间,一个叫刘大夏的家伙居然把硬盘格式化了,郑和在天之灵欲哭无泪。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本来都作为国家机密存放在国防部,国防部长项忠接到皇帝的命令去查档案,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来了句:找不到了。

国防部长很生气,这都是有密级的文件,怎么可以找不到?刘大夏振振有词:“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这个刘大夏后来还过国防部长,估计这些档案更没有存在的可能了。

其实,刘大夏绝对不是一个坏人,还有“弘治三君子”之称,但他的眼界直接让中国倒退数百年,错过了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机。

历史学家吴晗就曾说过,对于郑和下西洋,假如政府能继续经营,“或许世界史要从此变一个样子”。

回到郑和本人的话题。

有信仰的人才有力量,而郑和有着双重加持。

郑和的爷爷和爸爸都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甚至有个外国名字,Hajji Mahmud Shamsuddin。

所有的伊斯兰教徒都有一个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元朝,郑和的爷爷和爸爸因为家里不差钱,居然都去过麦加,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长辈唾沫星子飞溅地讲述冒险的经历,在郑和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下西洋的冒险谁说不是家族的基因呢?

五十年之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他终于来到了麦加,有生之年圆了自己的朝圣之梦,但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佛教徒了。

早在永乐元年,32岁的郑和(那时候还叫马和)被帝师姚广孝收为菩萨戒弟子,皈依了佛教,法名福吉祥。

第二次下西洋专程到锡兰,对佛寺进行布施。第三次下西洋更是在师父姚广孝的陪同下迎回佛牙舍利。

据郑和本人所述,他之所以成功下西洋,还因为自己修行了摩利支天法,得到菩萨的帮助才能平安。在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曾遭遇台风,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

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不少人认为,郑和船队还到了澳洲、美洲、甚至南极洲。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印度的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他在古里代表明朝皇帝赐给古里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已经62岁了,当他从麦加返回时,身染重病,最终病逝在古里。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离开古里返航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美丽的古里不但是他这次航程的终点,也将会成为他传奇一生的终点!

也许,这就是宿命的安排,冥冥中自有天意。

在郑和的船队最后一次离开后,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

又过去了六十多年,一支由四艘小破船组成的船队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伽马。

太监系列: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原创公号“大嘴读史”(paul_trac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