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405郑和下西洋解说词之二

 UU地球 2016-12-24

    《永乐大典》,这部中国历史上耗费人力资源最大的文化工程,它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书写着永乐王朝在文化上的气度与雄心。

  与此同时,另一个几乎是异想天开的政治抱负已经开始实施。一支由大明王朝派出的船队,将穿越印度洋,到达莫不可测的远方。

  郑和下西洋,不仅把一个东方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现给世界,同时,几乎让中国人直接目睹了世界的全貌。

  可以说,朱棣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具有如此雄心的皇帝,他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同样不同凡响的船队统帅。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郑和把皇帝的异想天开变成不可思议的现实?

  上海沪东造船厂,许多远渡重洋的巨轮就是从这里诞生的。今天航海水平的进步,建立在古代航海经验的基础上。船舶的设计和制造虽然更加精密和科学,但很多原理却万变不离其宗。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去探知古代造船的秘密。

  在郑和时代,人们是怎么造船的呢?至少,将图纸放大成一艘成品船,就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复杂工程。而船体构件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又是怎样办到的呢?

  永乐年间,南京宝船厂已经成为整个国家造船业的中心。它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几倍,超过了离长江口距离更近的苏州船厂。有学者认为,它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船厂。据《龙江船厂志》记载,在朱元璋和朱棣在位的时候,政府从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征调民工四百余户,到南京造船,归提举司统一管理。

  1403年,整个中国都处于重大的变化之中。纪年由建文改为永乐,北平则改为北京。

  永乐皇帝的海上梦想,几乎把整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变成了一座巨大的造船厂。从1403年到1405年,几年当中,全国共建造和改造了两千艘以上的船只。

  当年的船只设计者们,应当有着一套完整的图纸。那些优质的木材在穿越了迷宫般的图纸之后,才寻找到彼此的卯榫穿插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力量,想必是经过严格的运算,才能确保船只安全往返于大洋之间。

  那是一些什么样的船,到底有多大,在两千两百零九卷的《明实录》中,居然不曾记录郑和宝船的尺寸和形状。

  《明史》所记“修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盖录于前人所记也。

  若是按照这个尺寸换算成公制,这艘船的长度是一百四十八米,宽度为六十米。如果按照明代度量衡来换算,长度也大约是一百三十米左右,宽五十米。这个面积比今天的一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还要大。

  在尚无螺焊工艺的明朝,能造得出如此巨大的宝船吗?就算造出来了,它能顺利穿越风暴,穿越印度洋吗?

  杨槱,中国科学院院士,船舶设计专家,从事中国造船史研究多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到今天还没办法用木头造出这样的船。而且这个船,尺度也不合理,长度四十四丈,宽度倒有十八丈,这个也不合理。”

  《明史》中记载的宝船长宽比例,成为专家对其可信度进行置疑的重要原因。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马幼垣,关于宝船的尺度记载,他的观点与杨槱不谋而合。

  在明朝人罗懋登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对郑和宝船有如下的描述:“宝船长四十四丈四,阔一十八丈,每只船上有九道桅”。

  徐徐展开的画轴,让我们目睹了十五世纪南京的社会图景。车马狐裘、舞榭歌台,古代画卷上的信息,无不让我们感觉到,所谓的永乐盛世,绝非虚构。

  南京,从1368年成为明朝的首都,到1405年,它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且成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这座城市中,感受到六朝故都的雄伟气魄。

  在南京城有一条街叫做马府街,据说这里就是郑和当年的住所。就是在这里,郑和为即将开始的远航,做着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

  尽管学者们在对郑和“宝船”尺度的判断上众说纷纭,但在有一点上,却达成共识,那就是中国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从宋代开始,一千年的远洋航海史早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海上大国。在郑和出航之前,这个古老的国度早已为他准备了精湛的造船和航行技术。

  如临大敌的哨兵,数以万计的劳作者,以及壮观的造船场面,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宝船厂的遗迹仍在,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李昭祥的描述和考古发掘,想象当年的景象。

  宝船厂现存的三个巨大的作塘,仍然向我们提醒着它往日的业绩。

  宝船厂共有七个作塘,朝着出海口的方向,平行排列,七道闸门分别隔断了它们与长江的联系。完工后开闸引水,让船舶驶出船厂。

  数十万立方米的黄土出现在作塘的堤坝上,仅搬运黄土,就是一项艰巨工程。

  宽达四十米的作塘,为制造巨型船舶提供了可能。中国至少在十世纪就已经广泛使用干船坞造船,而欧洲直到十五世纪末才想出这种方法,在英国的普次茅斯港,首次使用干船坞。

  宝船厂下设许多分厂,根据不同的工种,编为四箱:分别为木作、铁作、舟念作、篷作。各种分厂和车间分布在下保村、中保村和上保村三个村落里。在这个大型皇家船厂中,已经使用了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见到了宝船厂的遗迹。我们是否有可能与一艘古代船舶直接相遇呢?

  1974年,福建泉州的后渚港发掘出了一条完整的宋代海船。这件实物的出土为了解中国造船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艘宋代海船出土时残长二十四米二;宽九米一五;深一米九八;长宽的比例是一比二点六四。

  专家们根据残船的尺寸推算出了它当年的具体数据,长三十米;水线长二十七米;甲板宽十米五;型深五米;吃水三米七五;排水量四百五十四吨。

  最神奇之处在于,这艘出土的宋船居然已经拥有了水密隔舱。

  1291年,当马可·波罗乘船从中国返回家乡时,他就发现了中国船只使用水密隔舱的妙处。他说,吨位较大的船,货舱壁多答十三层,都是用厚板造的,用榫眼相互结合,目的是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因为这种船造的十分精密,所以一个船舱进水,并不影响其他的各舱。

  欧洲直到几百年后才学会了使用水密隔舱。李约瑟博士曾说:“在十八世纪末叶的几十年中,在西方,构筑自由浸水式的水密隔舱壁尚属空想。”

  今天,在福建、浙江东南沿海的鱼村里,仍然延续着古代传统的造船方式。

  在挖掘宝船厂遗址的过程中,出土了一些重要的文物。那些古代造船的工具,铁斧、铁凿、铁刀、铁锯、木尺、棕绳,仿佛还残留着古人的温度。如果我们能够攥紧这些工具,那么,我们便会触摸到前人的指纹。或许,这些冰冷的旧物能够帮助我们回到六百年前那个特殊的年代,再现轰轰烈烈的造船场景。

  与造船同时,水手的招募与训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1403年开始,郑和从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迅速招募几万名水手,并且开始了堪称严酷的训练。郑和还专门聘请了一些具有远航经验的穆斯林船员,随他一同出航。

  在郑和的知识结构中,世界地理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首航的目的地是印度的科支科德,当时称作古里。这里距南京的海上距离万里之遥。在抵达那里之前,郑和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永乐大帝的一纸诏书,将变成万帆耸立的海上奇观。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接近那支船队。一支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居然如海市蜃楼般彻底地消失了。我们真的不可能触摸到那些宝船了吗?

  随着对龙江船厂作塘的挖掘逐渐深入,两根巨大的圆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理由相信,它是宝船上的一个构件,那么,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它是郑和时代的文物吗?它能够为我们了解宝船提供线索吗?

  如果这两只舵杆是龙江船厂为郑和下西洋专门打造的,那么,它为什么又留在船厂的作塘中,而没有随宝船一同出洋呢?

  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可能它是从那些宝船上面,因为使用过了,卸下来之后要经过修整,或者是另做它用的。”

  也许,这两只舵杆是属于郑和船队的,但不一定是郑和所乘坐的宝船上的。科学家们正在对舵杆做着进一步的鉴定工作。作为郑和船队遗留的重要文物,舵杆的出土显然为我们了解那支船队,以及古代中国的船舶制造业,提供了一条捷径。

  所有的计划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图纸上的海船正在变成庞然大物,分割着人们的视线。寻找和砍伐上等木材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砍伐下的木材从长江和岷江上游结排顺江而下,漂流至造船厂,几乎大半个中国都卷入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中。

  由于路途遥远,这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如何解决海上生存问题?显然,出航之前,必须做出周密的考虑。实际上,这支船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船只共同编队组成的。其中有专门运送粮食的粮船;有专门提供饮水的水船;有运载马匹的马船;还有为整个船队提供安全保障的战船,战船上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这些武器只使用过两次,而且主要用于歼灭海盗,保障东、西方航道的畅通。

  海船的制造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许这些浩大工程将成为一个强大朝代的象征,朱棣的政权建立在他惊人的欲望与想像力上面。在建造宝船的同时,朱棣决定在江宁阳山为他的父亲朱元璋建造一块功德碑。如果能建成,它将成为几乎是由一整座山石构成的纪念碑。

  朱棣关于为先父建造一座巨大墓碑的构想虽然没有实现,但现存的阳山碑材,仍然让我们感觉到六百年前,一个帝王的气魄与野心。

  后来因为阳山碑材太重无法移动,永乐皇帝选择了另一块巨大的石头。今天南京四方城中的《神功圣德碑》,尽管是阳山碑材的缩影,那高大雄伟,气势不凡的造型,仍然令我们对辉煌的永乐盛世赞叹不已。

  当整个船队逐渐成形的时候,郑和试图回乡探亲祭祖。但忙碌的日程,使他回云南的计划被迫搁浅。1405年6月,已经二十三年没见到母亲温氏的郑和,只能请大学士李志刚为自己的父亲马哈只写了墓志铭,托人带到了昆阳,并请当地石匠打造了那块惟一准确记载郑和家事的《马哈只墓碑》。

  造船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对宝船的内部结构同样充满好奇。

  根据中国古船船模研制中心主任陈延杭的描述,宝船的甲板下面分四层,上面有三层。

  甲板上的第一层是船员的操作间,船头部分是专供抛锚或者起锚用的。罗盘被安放在第三层上,这一层还有供奉天妃的神堂,神堂中的香烛除了表达对天妃的敬意之外,还有计时功能,而不同船只之间的联络,也在这最高的一层上进行。

  我们又回到最初的争论上,那就是宝船到底有多大?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金民:“宝船大小我们现在没法决定,我们现在只能根据材料说话,我们推不翻文献记载,我们就只能认为它有这么大,就是这么大,至于说它造型不美观,不利于航行,不可能,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事情多了,我们不能说不理解,我们就不相信。”

  历史已经将有关宝船的确凿数据掩藏起来,或许,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船舶完成了横渡大洋的壮举。

  1405年冬,两百多艘船舶已经在长乐太平港聚集,即将向着不可知的远方航行。

  此时的郑和即将扬帆大海,这使他个人生命中的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他将面对变幻无常的海洋和吉凶难卜的旅程,他此时所能依靠的,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宝船所能提供的物质保障。他们将穿越凶险遍布的海洋,打通中断已久的东西方航道;他们可能抵达祖先从未涉足的地方,将让世界目睹一个东方王朝的兴盛。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战船,但他们却为沿途各国带去丰厚的礼物和平等的贸易。

  1405年,郑和船队终于驶向茫茫大海。一幅古航海图,把我们带入郑和的航线。如何将这幅古地图与现代地图对应起来呢?他们依靠着什么样的航海技术,又如何保持着统一的队形,在风暴中安然无恙?

  所有惊心动魄的历程都消失于海上,我们面对的只有结果-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郑和船队的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