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4-25

古今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从未停止对大海的探索,不论是远古时代人们入海狩猎,还是现在的“蛟龙号”深海科考,都表明了我们的海洋力量日益强大。要想进入大海,船舶是必备的工具,我国的造船历史绵亘数千年,早在远古就已开始,古书《世本》记载:“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淮南子》中又说:“见窽木浮,而知为舟”,船作为渡水工具在古代有着极其辉煌的发展,到了明代达到鼎盛,位居世界造船业的顶尖。从最初的的皮筏、独木舟发展到长宽都能有几十米大帆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明朝的造船业究竟多强盛,还有传说中巨大无比的的郑和宝船是否真的存在。

一.经济、技术奠定了明朝造船业基础

1.经济流通,大势所趋.

明朝初期经济相比于宋朝末期,有很大提升,其一,农业,中国向来以农业为经济主体,而明朝相比于宋朝农业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朝在很多南方地区出现了两季稻甚至是三季稻,农业水平的提高,这无疑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力;

其二,手工业,将手工业以全国总体来看,同样是比宋朝更加出色,并且据明书《天工开物》记载,明朝出现了很多宋代没有的新兴技术,同时增产的还有采矿业、冶炼技术等等。总的来说,明朝的经济在前半段比宋朝更为出色。

商业产品的增加,仅在国内销售自然不行,因而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并且到了明代中期,许多国家都参与了海上贸易,我们对外输出茶叶、丝绸、瓷器等等,以此来换取西方的胡椒、玉米、香料等等,后来由于商人对利益追求的不断扩大民间贸易竟逐渐取代了官方。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各类商船在海上来来往往,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也原来越多,因此就必然带动了当时的造船业,而且明朝我国的造船业本就属于世界顶尖水平,所以船舶也是作为一个重要交易物品,所以,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明朝的造船业。

2.精湛的造船技术.

明代,福州是当时全国船舶的主要生产地,例如广东、广西、浙江等地的水师战舰或者是民用货船基本都是经福州船厂制造。因为福州地区的匠人传承了优良的的造船技术,并且在已掌握的技术上更是不断发展革新。

福州的造船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期,福州当地就已兴起造船,传闻福州闽越族以船为车,以楫作马,善于制舟驾舟,可想而知,福州的造船史是多么悠久。

三国时期,吴国在福州设“点船校尉”,建立起官方直属造船工厂,且后世的福州造船人又在传承的技术上不断改进发展,为推动全国造船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福州船厂生产的“福船”就作为当时出使琉球的册封舟,并且出使琉球的所有航海,“福船”从未因海浪等海上的恶劣环境失事,这更能客观证明福州优越的造船技术以及明代我国航海事业的辉煌。

并且,福州能有如此优秀的造船成绩,不全是因为它历史悠久的造船技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福州背靠群山,面朝大海,福州山上盛产松木、柏木、樟木。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这些都是造船的优质木料,还有闽江河道作为运送木材的天然工具,并且造好的船舶也可以经闽江输送到全国各地,也正是因为福州兼具技术和自然条件,才使得它迅速发展成明代造船商业中心。

二.倭乱、政治,推动造船业进一步发展

1. 战争促使造船技术进步.

从元朝开始,倭寇的问题就已经出现,倭寇是日本、朝鲜海盗的统称,他们经常以小团体出没在我国东南海一带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且倭寇行动迅速,一旦得逞就乘船驶入海上,迅速逃离,所以这一直以来都是官府的忧虑。

因为倭寇的掠夺对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甚至有时候还会进到福州等地,对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各朝政府都有采措施来抵御倭寇,《明史》记载:明太祖时期,为了有效抗击倭寇。

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福州设立左、中、右三卫,三卫各配备一个造船厂,用于生产水师用的战舰,而倭患也是直到戚继光将领率戚家军抗倭才得以根治,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致福建。

与刘显、俞大猷合击倭于平海卫,大破歼之,斩首二千二百级,……继光督各哨兵入贼巢,擒斩略尽,闽寇悉平。其得出者逸出境,至广东潮州,俞大猷又劫杀之,几无遗类。”由此可见,抗击倭寇,从客观上来讲也推动了明朝造船业的发展。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2. 对外建交,册封仪式.

泱泱华夏,自古是善待邻里的礼仪之邦,明朝时期,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他们进行文化交流和经济流通,例如:琉球、占城、安南、高丽、西洋、东洋以及南蛮诸小国。

其中,与琉球小国的建交甚是紧密,琉球就是现在的日本,琉球每年都派遣使者前往我国学习优秀礼法、先进技术,明朝政府也每年派遣官员去到琉球当地传扬礼教、弘扬国威。

并且在明代因为琉球属于我们的藩属国,琉球每逢新王登基都会邀请明朝政府派遣使者对新王进行册封,每逢这个时候明朝政府就会派遣官员乘坐专船出使琉球,这种专船称为——“册封舟”,历次的“册封舟”也一年比一年华丽,从最初的长十几米宽几米增长到长几十米宽十几米。

这也说明大明王朝国力日益增强,造船业日渐精湛。而发展造船业,也是为了彰显国威,明朝时期的我国属于世界顶尖国家,自然得通过一些东西来彰显国家的强盛,而船作为出使各国的工具,自然是首先要打造的门面,硕大的帆船让各个小国望之而不及,更加承认明朝的绝对统治力。

此外,在明成化年间中国与琉球等多国开通贸易口岸,例如福州就是琉球之间的唯一通商口岸,因为对外的开放,福州与琉球之间商品以及人员来往都极为繁密,琉球派遣了很多学生到福州留学,而且许多琉球商人也在福州订购船舶,这些对于明朝造船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明朝造船业鼎盛时期的郑和宝船有多大

1.史书、发掘:确是大船无疑.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现在史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肯定史书中的的记载,一种则持否定意见,肯定派学者对郑和宝船尺寸的推测,大多是根据《明史.郑和传》中的记载,书中说:“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

如果是将其换算成现代单位的话,明朝郑和宝船就是长一百四十米宽五十七米的大船,肯定派学者的另一个证据就是龙江宝船厂三个长 400~500 米、宽 40~50 米的明代船坞,和在1957年龙江造船厂发掘出土的一根长达11米的舵杆。

据当时参与考古的学者推测,如此大的船坞完全有能力造出史料记载中的大船,并且能够配备如此大的舵杆也非郑和宝船莫属,古船坞和舵杆也成为了很多对郑和宝船确实与史料相符的肯定派学者的有力佐证。

2.史料有误,夸大其词.

史学界中与肯定派学者不同的还有另一种声音,就是郑和宝船其实没有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大,因为明代很多史料都有夸大描写的出现,而且现代学者经过考察证明随郑和一同下西洋,且担任翻译的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中的内容也不完全是其亲自撰写。

据专家证实,马欢亲自写的内容里基本没有关于宝船的描述,而后面大概两百年后出现的手抄本才陆续出现了所谓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宝船描写。所以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郑和宝船确实没有历史上说的那么大,而与马欢的《瀛涯胜览》相比更多人更相信另一个对宝船的记载。

那就是在1936年在发掘静海寺太监洪宝墓出土的残碑,太监洪宝在下西洋中担任副使,所以他的碑文,与马欢的传记相比也非常具有真实性,残碑中提到:“永乐纪元……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赉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明朝造船巅峰郑和宝船:长140米,宽57米、排水千吨,亦真亦假?

也就是说当年下西洋的船最大的为五千料,“料”是古代对船舶尺寸的一种客观表述,相当于现在说的船舶排水量,根据古代尺寸换算后这艘船的排水量大概为2000吨,与史书中记载的达到万吨级排水量的大船相比遥遥不及。

并且上面提到的许多肯定派学者认为,龙江宝船厂的船坞有能力造出史料中的大船,但是后面经过专家精确计算如果将那么大的船放在这个船坞中,就好比是将一只河马放在浴缸里,根本不符合逻辑,因为船一旦入水船坞根本无法托起船身。

更别说将其驶入大海了,这些发现也让真正的郑和宝船大小渐渐浮出水面,郑和宝船并无史料中记载的那么硕大,而后面复原的长45米宽12米的宝船才最接近当年的郑和宝船。

结语:

郑和宝船的确没有史料中记载的那么大,但也许故意将宝船的规模夸大更是为了突出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以及对郑和的肯定,哪怕真正的宝船没有那么巨大,但却不影响郑和是一位不具艰险,永不服输的航海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