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renren1974 2017-03-10

三变”使农村环境大变样,图为盘县娘娘山美景。 杨良辉 摄

2016.09.29.02.png

实施购买服务后的街道整洁有序。

“三变”让大河换新颜。 张三都  摄

  “三变”改革:

  农村处处涌动活力

  近年来,六盘水积极探索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三变”的股份合作经营新模式,为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精准扶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为了培育“三变”经营主体,加大农民股份合作社组建力度,六盘水通过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参股入股园区合作等方式,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创立发展和规范化运行。截至目前,“三变”改革覆盖了66个乡镇、17个社区、881个行政村,培育了“三变”各类经营主体501个。

  为了发展“三变”产业基础,六盘水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山地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为抓手,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化程序、农民入股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320.75万亩,占计划的58.3%,其中猕猴桃17.01万亩、茶叶50.28亩、核桃93.67万亩、商品蔬菜19.99万亩、中药材30.49万亩、红豆杉10.38万亩、花卉苗圃4.32万亩、刺梨36.6万亩、特色经果14.1万亩。

  为抓好“三变”股份量化,六盘水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进行协商评估量化,合理确定村集体股和村民个人股比例,唤醒沉睡的资源进入市场。截至2015年,全市共入股村集体土地36.79万亩、“四荒”地19.09万亩、水域水面40.9万平方米,资产折股和自有资金入股3.82亿元。

  同时,全市试点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转化为股权,入股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5年,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企业、园区等经营主体的土地面积达到56.88万亩,占流转土地的64.7%。

  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村民马友惠可以算是“三变”改革受益者中的佼佼者。

  “我2008年就已经在这里开农家乐了,但是来玩的人很少,所以也没什么生意。”

  就在马友惠犹豫着要不要另谋出路的时候,钟山区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她,给她介绍了一种名为“三变”的新政策,还提出让她把房屋作为资源入股,每年获取分红。

  “去年和今年,已经领取了两次分红,每次6万元。看着现在村里被开发成了景区,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我又拿着分红的钱,购买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在临时小吃区开了一间小吃店,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呢。一年下来,加上分红,纯收入能有近10万元,我很满足了”。

  “三变”改革的推行,宛如在六盘水发展的大潮中投入了一块有分量的石子,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获得百姓纷纷点赞。

  通过“三变”改革,农村资源要素得以盘活,各种渠道资金得以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得以加快,实现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2015年,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5家,累计发展到44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0家,累计发展到156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累计发展到1035家;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高标准建成了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实现园区总产值243.84亿元。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15.87万户57.06万农民参与“三变”入股。

  通过“三变”搭建的股权平台,把贫困群众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改变了过去点对点的扶贫模式,放大了贫困群众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三变”改革开展以来,全市共有5.13万户16.6万名贫困群众通过“三变”成为了股东。

  通过“三变”改革,坚持“村民自愿、依法依规、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拓宽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15年,全市共消除“空壳村”390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4亿元,比2014年增加7419.5万元,增长43.64%;“空壳村”2014年占总数的38.3%,但目前已全部清零。

  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对症下药提高效能

  为激发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精准率,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用有限的钱,办更多的事、办更好的事,逐步理顺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我服务、市场化服务的职能边界,推动村(居)民依法自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建立高效的公共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群众受惠、村级受益、政府减负的“三方共赢”局面。

  按照“费随事转、以事定费”的原则,围绕有利于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村级去行政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依法依规将政府承担的部分辅助性管理和服务职能事项通过有偿委托的形式,转移给村(居)自治组织承担,配套完善村级自治体系和诚信管理体系,赋予村级组织更大的依法自治权,提高村级自治管理水平,盘县推行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改革。

  在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改革中,盘县重点围绕“4个W”,对症下药,积极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W”之一——“Why”,“为何买”。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行政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方式弊端不断显现:行政管理统筹度不高、基层治理开放度不高、服务群众精准度不高、基层党建创新度不高,很多人拿了钱却没有干事,就算干了事也存在效率低下,此时,便需要推行一种新的做法,以调动村干部为民办实事的激情。

  “W”之二——“What”,“买什么”。盘县是全省的人口大县,也是全国13个毒品重点整治区之一,并且矿群矛盾突出,村寨卫生脏、乱、差现象普遍。为此,盘县把计生、禁毒、维稳和村寨整治4项工作作为购买服务的主要内容。

  同时,结合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群众教育和公益服务的三大自治职能,对计生、禁毒、综治维稳和环境整治4项购买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科学甄别,选取了人口信息采集、重点人群稳控、村容村貌整治等28项符合村(居)自治职能的辅助性管理事项和公共服务服务事项作为具体的购买项目。

  研究出台了《政府向村(居)购买服务考核管理试行办法》、《购买服务量化考核细则》,对28项购买服务事项逐一进行指标量化,并由乡(镇、街道)根据各村(居)实际,分别明确各项购买事项的权重和资金,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资金发放依据,完成一项支付一项,未达到质量标准线的取消购买资金。

  “W”之三——“How”,“怎么买”。由县政府负责购买服务资金统筹和整合,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为购买服务主体,村(居)民委员会为购买承接主体,涉及购买项目的相关县直部门为第三方监督评审单位,村“两委”干部和新聘用网格员为具体参与购买服务的人员,搭建了“县级出资、乡镇购买、部门监督、村居服务”的工作体系。

  把购买服务项目配套的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禁毒补助专款及补贴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人头经费”等18项共1.2亿元资金进行充分整合,其中整合的计生工作经费就达1500万元。按整合的资金,村干部和网格员报酬分别可达2000元/月和650元/月,已基本满足购买需要,但为进一步激发工作激情,县财政又新增购买资金1.4亿元,将村支书、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及网格员报酬标准分别提高到4000元/月、3000元/月和2000元/月。

  围绕委托管理、合同规范、质量控制、监督评估、绩效考核等环节,认真研究购买服务的操作程序,制定了“编制购买计划→确定购买项目→明确购买主体→签订购买合同→组织实施购买→乡镇验收评审→第三方评审→兑现购买资金→村级考核分配”九大标准流程,规范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W”之四——“Worth”,“买得值”。为了严格监督管理机制,盘县推行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网格的三级包保机制,实行捆绑考核,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切实把工作责任一级一级压紧压实。制定了《购买服务村(居)网格工作权责清单和操作流程》,以图表的形式,为村干部、网格员画好责任田和任务区。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三级评审和考核机制:以乡(镇、街道)按季度对村(居)提供的服务项目进行验收为主;县级有关部门进行第三方抽样评审;村(居)在乡(镇、街道)验收的基础上,对村干部和网格员进行业绩考核,将考核评价作为兑现村干部购买服务资金和退出管理的重要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村干部考核有奖无罚、有职无责、有量无质的问题。

  建立“随机抽查、季度考评、半年点评”的监督机制和村干部退出机制,对连续两次抽查不合格、季度考评末位的村干部采取退出管理,破除村干部“铁饭碗”思想,对连续两个季度验收考核不达标的,依照规定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退出处理,让村干部能进能出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共退出村干部342人。

  旅游供给侧改革: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导游,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山山水水。”

  不久前,在钟山区旅游职业学校挂牌仪式上,不少学子怀揣这样的梦想。

  随着“中国凉都”品牌日益响亮,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六盘水体验一把大健康旅游的独特魅力。

  2015年,六盘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47.4亿元;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473.42万人,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

  为此,钟山区以区旅游公司为主体,推进全区228个自然村寨“1+N”提级改造(“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元素)。在改造过程中,旅游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公司按10万元/户出资改造,农户拿出30%的房间作为农家客栈由公司统一经营,并对农户进行培训,定期向农户分红,真正实现了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

  在发展过程中,钟山区依托“中国凉都”品牌,围绕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游“一业带百业”,通过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推进钟山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四个价值”最大化。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农旅一体化的思路,通过“三变+特色产业+旅游”模式,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荒山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整合到园区平台规模化发展,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带,通过产业带连接乡村,把乡村建成市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后花园”,实现农旅一体融合发展。

  目前,全区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个,建成特色经果、花卉、中药材等产业基地22.96万亩,农业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0%,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转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 55.6 43.4调整为1.25 52.5 46.25。更可喜的是,在农业特色产业覆盖区域内,全部实现了“全域旅游”,传统农民正向产业工人、导游、旅游业经营者转变,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53 1。

  按照“产城互动、城景联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景一体”的思路,依托城市景观、农村田园风光、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以交通干线、旅游线路为主线布局产业,进行基础设施、农民增收、环境同步打造,实现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在钟山这个曾经的工业城市里“无中生有”建成农旅一体化的大河堡、康体养身的月照养生谷、冰雪王国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贵州屋脊韭菜坪、文旅融合的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博览园(凉都国学馆)等景区,打造了梅花坪、“三线建设”博物馆、水城古镇等精品景区,带动产业化、城市化和景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