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与礼仪

 龙叔文馆 2017-03-10

传统文化与礼仪

之前闲来无事时翻到一本讲中国传统礼仪的书,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思考,传统的文化于现在的意义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形成,不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还是简单的一个礼仪,都有它形成的背景和理由。这些背景和理由是不是在现代已经过时了?我想很多现代中国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或者没有真正搞清楚这些传统文化的含义。我们误解了太久,也抛弃了很久。我们所认为的那些糟粕难道一定就是无用的东西?就传统的礼仪来讲,我们一直着眼于它的形式,没有思考过它于人的精神作用。

刚开始我对于书中关于古代的一些典故和传说很感兴趣。但是读到后面,我发现作者写书的主要目的不是科普,也不是想各种野史一样引起大家的兴趣。作者是想唤起现代人,或者主要是是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我们难以想象,青年人更喜欢一些生动灵活的学习方式,因此各种影视剧就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了。先不说现在拍的影视剧或者具体点说,历史剧,它的科学性有多少,就说它能够不误导青年人就已经不错了。而书籍它的市场确实不断地缩水,而想看这样的书籍的青年人就少之又少。

在我读到“冠礼”这一礼仪时,深受感动。有时候想古时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为什么那么浓重,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教给了孩子非常多的东西。不论是从小就开始的礼仪、道理的教导,还是各种知识技能,每个年龄段,父母都会给予孩子恰当的教育。在孩子要结婚的时候,父亲会在家门口训诫儿子,要求他与新娘一起,勤勉地做事,要把家族的美德传承下来。同样,新娘的父母亲也会对她有所教导,在这人生最难忘的时刻,家人的教育将成为他终生难忘的教导。父母之恩就包含在这些谆谆教导里。冠礼的过程非常隆重,父母要为孩子挑选好日子,让他一生都好。然后亲自去请德高望重的乡邻为自己的孩子举行冠礼,希望他们能给自己的孩子以训诫。这样的一个仪式让孩子意识到已经成年了,要懂得怎样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担当各种社会角色。毋庸置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没有改变过,但是表达爱的方式却已经变了。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只注重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不能说一个仪式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它背后的意义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孩子可以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让他感受到父母、身边人的爱和期望,让他知道成长的意义。

对于婚姻,古人婚礼不请客,不贺,不举乐,道理很简单,因为婚姻是人之序也,人人都要经历,所以没有必要我邀请你,你请我的。此外,婚礼对于男女双方而言,并不是一件值得特别庆贺的事。女家把孩子养那么大,突然被别人接走了,父母亲到了晚上会思念。男家则有另外一种忧愁。新娘进门之后,婆婆要把管家的权力移交给新娘,儿子自然意识到父母衰老了。现在婚礼,风气奢靡,肤浅而庸俗,令人忧虑。注重的是对方给了多少礼金,婚礼的形式,互相攀比,失去了婚姻的原来含义。现在婆媳之间的关系很紧张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比比皆是,有些年轻媳妇进门之后不是管理家庭事务,还要公婆伺候,养尊处优。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令人寒心。

许多传统礼仪在当今也没有被继承下来,例如宴礼,这种在进餐时对于长者的礼仪非常类似于现在韩国的餐桌文化。现在年轻人模仿韩国的饮食礼仪,赞叹他们的文化。其实这些在几千年前就是我们的祖先创制的,后来被我们当做封建迷信丢弃的东西。不光是饮食,有很多古代的礼仪在现代韩国都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由父母一辈交给自己的孩子。大韩民族凭借他们的韩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占得一席之地,并且他们还努力将自己的文化传统通过影视等形式向全世界展现传播。可是这些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华夏本土为什么没有将它完整的继承下来呢?我们华夏民族能向世界展现的文化还有多少呢?可能再过若干年,当我们的孩子看到韩国的中秋节,会把它当做洋节一样庆祝。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不能被我们继承发扬,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不希望以后的孩子变成没有根的“现代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归属。我们应该骄傲,有这样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追溯,我们也应该感恩,先辈们留给子孙们的财富,这些财富是值得我们珍惜保留下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