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示周子寅”摘: “斯但心不取境,而心非断灭。境不牵心,而境自如如。心境如如,于何不乐?此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者。但只看破如幻不实,名曰“若无”。而灵心独照,妄心顿歇,名曰亦无耳。是所无者,妄心耳,岂绝无真心哉?” 浅译: 一、按凡夫现量亦步亦趋以达至境 经文祖语讲于凡夫听。凡夫一闻,且只管起凡夫见、凡夫心,莫管它什么胜妙法义如何如何。为何?以圣祖皆知凡夫之劣根,不求凡夫一闻之下,顿悟无生;而巧妙施舍,利用凡夫见、凡夫心,而循循善诱之,令终入于圣见。故此,当见闻经文祖语之时,莫以为要用自己小聪明,能够在他人语句下,一语而令通达、懂透,还当依经文祖语,一字一句,心心相应,字字句句,都知道在直指我这个凡夫见、凡夫心。如此下来,便能够遵循圣祖之善诱之法,而顺入圣见,知佛法义,了转密意。此其一也。 故此,此佛法的真实修行法门,即只在看破一切万法只是虚幻不实这一招上。若能如此守住“心不取境”只一路下去,必能到得自如如、境如如之境界,此即名为“若无”。至于本心“灵心独照、妄心顿歇”,是本来自在之法性,被“心取于境”之恶习遮蔽之故;若能常守“心不取境”之处,则此事定如拨云见日一般,迟早之事,亦莫称奇、亦莫求之。为何?若称奇,则“见”障顿起;若求之,则“欲”阴蔽天。但得拨云见日之时,亦名“无”。所以,综上所述,当知所谓“无”者,是除妄心之,称无,非无真心。 既知“心不取境”已,则当看后一句“心非断灭”。云何“心非断灭”?为凡夫七转识起现之能力,并非断灭。若取境着相,则七转识心顿起;当下唯是不取于境,故七转识心之能力,只是含藏待发,并非断无。此“非断灭”义一。义二,则当回光返照,自省此时,虽然自己并未心取于境,自己并未坠入七转识心现量之中,而自己并没有死绝。此时再看,自己是个什么?故云“心非断灭”。于此二句,一切佛法修证入门之事已毕,再无第二句可得。而祖师唯恐众生不懂,故此跟上循循善教。若境不牵心,则境本自如如。意谓:若一切境界,并不因心黏着之而随动,则境本来即是自如如之相,非是凡夫心量黏缚之上而得之体会般真实、实在。故,心不取境时,境本自如如之实际,便能自在显示,不须凡夫费心着力去寻得其如如之相。只要你离开它即是。若境已如如,则元自心不断灭,亦是如如之相,则心与境皆同如如,则全体一真如如,实际真在,又何忧可烦、何愁可恼也?故无执取中,全体一真法界,何处不乐?这就是所谓的“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的意思。 二、利用凡夫现量体悟是依佛经祖师教导透达之利器 其二,见此文句,当一字一句以求其凡夫现量。莫离文句,莫起他心,只管跟随文句,亦步亦趋,步步相随,如影随行,如犬跟主。且看此处:“心不随境”。云何是心?只管凡夫见中取此“心”字之义。此处,即七转识心是也。譬如,眼识,是其一心。则眼识如何“取境”耶?谓闭眼而后睁眼,所见之色法,名曰“看”。于是当知,眼识心之取境,即名为“看”。如此类推,每一心即以凡夫现量契合之,于是便知,七转识当体现量,名为“心取于境”。若能知“心取于境”,则于自心下体会,如何是“心不取于境”?此时亦当以凡夫现量体会之,莫落思议、莫落见解、莫落嘴巴解。则于当时可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名为“心不取境”。如是如实体验,着于此处,名心“于相离相、于念离念”。当此之时,“心不取境”句,已然了达,再无第二义、第二事、第二法。一切皆是此现量之体验,而远离嘴巴解、心念思之众生相也。 |
|
来自: 量子纠缠一 > 《《心的解脱》井观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