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道的道

 李欣芮4134 2017-03-10









冯道的道

杨德华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这许多名人又基本上可以分为好名人和坏名人。但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却因为直到现在也没被整明白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成了名人。这个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

人们说某人是“三朝元老”,那就等于说这个人的资格那是老的不行不行的了。可咱们说的这个冯道,却一口气经历十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正因如此,虽然也偶有褒颂之辞,但更多的是对他的痛骂。比如欧阳修骂他是“无廉耻者”;司马光骂他是“奸臣之尤”;范文澜骂他是“奴才的奴才”??即使是对他不褒不贬的人,也只能说他为人尚可,为政平平。可奇怪的是,五代十国时的那些个乱世枭雄们,却都为能请到他做官而感到莫大的光荣。那么,到底是这些个枭雄们脑子进水了,还是冯道确实有什么独特之道呢?

实际情况是,这些枭雄们脑子没进水,冯道也没有什么特别之道,他无非就是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爱读书,有文才。“其文浑然,非流俗之体,举朝服焉!”他不贪财。他的家乡闹饥荒时,他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产全部拿出来救济乡亲们,而自己只好住在简陋的茅草棚中。在为父守丧期间,亲自下地耕田,上山砍柴,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随军打仗时,他与士卒同甘苦,住在装满草料的草房中,并用自己的俸禄犒赏士卒。他不恋色。遇到在战乱中被抢掠的妇女,他就变卖家产将她们赎回,然后再把他们送回家中。打仗时手下人把掠夺来的妇女献给他,他极力拒绝,实在拒绝不了的,就先来个“金屋藏娇”,然后再寻机送还。为政期间他的确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也并没有营私舞弊,自甘堕落。大燕皇帝刘守光欲与晋王李存勖开战。剑拔弩张之际,只有冯道力排众议,劝其停战,结果被怒不可遏的刘守光投进大牢,险些丧命。有一次,后唐明宗李嗣源问冯道天下百姓生活状况,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是常理。”并为皇帝朗诵了一首聂夷中的《伤田家诗》。明宗甚为感动,并一直把农事挂在心头。“儿皇帝”石敬塘准备派使臣出使契丹。在当时人看来,契丹乃蛮荒险恶之地,所以都避之不及。而冯道却自告奋勇,派人给家里捎个口信便毅然前往。契丹进犯中原,激起中原人民的激烈反抗,契丹皇帝耶律徳光想大开杀戒,便试探冯道的意见。冯道委婉地说,中原百姓“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冯道一言,使耶律德光改变了夷灭 中原的初衷,千百万中原人民免遭屠戮。对此,连骂冯道“无廉耻者”的欧阳修也不得不承认:“契丹不夷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在兵连祸结的五代十国时期,冯道却不忘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主持校定《九经》文字,并将其雕版印书,被后世传为“五代蓝本”。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竟然是中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的开端。

说冯道无廉耻,难道一逢乱世便躲在深山丛林里饮酒作诗就不廉耻?说冯道不忠诚,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换了几十个皇帝,按沙奶奶的意思说,你让他救的哪个国?忠的哪个君?说冯道政绩平平,在当时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手无缚鸡之力的冯道,不但独善其身,还能尽量避免生灵涂炭,还想要什么政绩?。

咱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之秋,冯道能历经十朝而得善终,没点道行能行?对此,范文澜曾替冯道总结过,说他能“揣度胜败,估量強弱,舍弃败弱,奉迎胜强,按照时机做来,不过早也不过迟,被舍弃者来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适合需要。”对,但不深刻,因为冯道自己总结过,“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这,才是冯道的道!










        同德读书会是由众多文友共同建立的读书、写作平台。本着“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理念,旨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风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