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博文,介绍高鹗对人名的篡改,很快收到很多朋友私下交流信息,其中有网友指出,绰号多浑虫的,被改为“吴贵”,因此灯姑娘又叫多姑娘的被改为“吴贵的媳妇”,对这个改动,除了要感谢网友的指出,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多姑娘”,这是作者别有用心的安排,高鹗看出这是用来骂多尔衮的,因此无条件篡改得与“多”字没有任何联系。
高鹗的篡改,对于故事情节的处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内容的篡改,比如,大观园题诗,元春要做“大观园记”惜春与李纨的题诗为:
文章造化(匾额)
惜 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
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
景夺文章造化功。
文采風流匾额
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
風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
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
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
未许凡人到此来
而高鹗故意颠倒作者顺序,前者变成李纨,后者变成惜春,这在故事情节上,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作物小说人物,写怎样的诗,都是作者把控,但这地方,作者是有目的的,尤其其李纨的诗,李纨的亡夫是贾珠,所以她必然避讳一个“珠”字,而诗歌中“珠玉自应传盛世”的“珠玉”一词,从李纨角度,可以用无数种替代“珠玉”的表达,比如美玉,宝玉,碧玉,好玉。。。。当却逆其讳而行,比如引起读者思考,作者为何留出“珠玉”这个破绽呢?于是会反复推敲此诗歌,自然就明白诗歌中的“秀水明山抱复回”的一喉二歌思想内涵,而高鹗改掉作者,变成惜春,读者读到这里,就没有任何破绽,一是读者不会过多思考作者用意,二是即使思考,强调“秀水明山抱复回”有政治野心,但那也显然是牵强的。
又如第71回:【文本】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方才之事,已竟闻得八九,听林之孝家的如此说,便恁般如此告诉了林之孝家的一遍,林之孝家的听了,笑道:“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子就完了。”赵姨娘道:“我的嫂子,事虽不大,可见他们太张狂了些。巴巴的传进你来,明明戏弄你,顽算你。快歇歇去,明儿还有事呢,也不留你吃茶去。”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而高鹗篡改为:【文本】赵姨娘便说:“原来是这事,也值一个屁!开恩呢,就不理论,心窄些儿,也不过打几下子就完了。也值得的叫你进来!你快歇歇去”
本是赵姨娘挑拨离间,却变成了宽容的形象,掩盖赵姨娘最终党结恶奴勾通流寇的伏线,所作者“反流寇”立意瞬间失去所有埋伏和线索。
第二个方面,那就是肆虐删除原文。
至于那些经典的删除,比如“耶律匈奴”一节,借机辱骂外邦侵略者是“野驴”,直接戳痛满清统治者当局,这里本人也就不必重复前人无数次指出这个删除的可恶。关于芳官,还有典型“梳头”情节,因为这与剃发易服有着直接关系,也被彻底删除掉大片文字。
类似这类大家反复讨论的删除,开篇就是大刀阔斧,比如讲作品的来历:【文本】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经过高鹗篡改,简直不知美玉出处:【文本】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
不读抄本,你甚至以为是石头自己变成扇坠大小的,这里大面积删除的内容,正是僧道二仙点评世道之理内容,有接近政治色彩的玄机。通过高鹗删除,读通行本,读者就不知这补天未用的顽石,还能口吐人言,因此,小说中,涉及石头自言内容,全部删除,小说多出这样自言自语部分,例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文本】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又如第第十八回:【文本】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如此重要的信息,撇开红学研究,只从普通读者来说,对小说的补充与认识是多么重要,却被删除得一干二净,用这样毫无信息的程乙本,有人还要决心做底本去推广“一个人的红楼”,实在就觉得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必要了吧。
类似内容不再重复枚举,读者自然会容易找到对应删除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