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朝贺”情节隐藏的秘密

 超凡子 2013-04-01

《红楼梦》“朝贺”情节隐藏的秘密

读小说而谈“考据”,一般人都会不耐烦,仿佛侵犯了私宅、侮辱了智商。其实“考据”在阅读时经常需要用到,否则不容易了解作者究竟在说什么、用意如何。读小说《红楼梦》更是如此,那么多陌生的官制民俗、器物典故、衣食娱乐、园林建筑,没有“考据”的帮助,顺利地通读全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受益于小说注释和参考资料的读者,对于“历史考据”自然不会陌生,但一般读者对于“文本考据”却缺乏“方法的自觉”。

什么是“文本考据”?为什么需要“文本考据”?简单地说,“文本考据”就是从小说文本寻找“证据”,以验证作者的叙述以及读者的理解是否合理。“文本考据”对于作者而言,是要求作者将故事叙述得“天衣无缝”,合情合理,逻辑自洽;对于读者而言,是要求读者“读懂小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读懂小说”,对于自尊心过于敏感和脆弱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冒犯的字眼,他们通常会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陈词滥调来当挡箭牌。如果考虑到用“文本证据”来验证个人的阅读判断,非要说没有人的理解比自己的理解更正确些,那不过是绝望者的强辩。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写过一本非常流行的小册子《怎样欣赏音乐》,他在序言中将欣赏音乐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美感阶段,这是人人有之的个性化感受,没什么好谈的;表达阶段,是力图弄清楚音乐的“涵义”;科普兰的小册子重点谈的是纯音乐阶段,从乐理的角度讨论音乐作品的构成。与此类似的是,当我们自觉从小说中寻找“文本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理解,力图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我们也升级到高端的“纯小说阶段”。

毫无疑问,训练有素的读者通常会比漫不经心的读者从作品中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后者“更懂”作品。在美国的公立学院和大学中,有一种盛行了数十年的、占主导地位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的“文本细读法”(close reading),孜孜不倦地训练文学爱好者如何阅读小说、诗歌;“文本细读”的原则和方法,甚至可以运用到观赏电影、绘画和摄影作品。颇为遗憾的是,以我目前所见,“新批评”在中国大陆评介不够,远未引起重视,自觉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文学批评和研究则更为稀少。不过,“新批评”的一部代表著作《小说鉴赏》(Understanding Fiction)早在1986年就曾翻译出版,我建议对小说阅读和创作有兴趣的人们不妨认真揣摩这部引导读者细读分析小说的名著。

在“新批评”的文学理念中,一部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品的各个要素细节相辅相成,综合为实现作者的意图服务;正因为如此,一部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逻辑自洽、自给自足的。这就是“文本细读法”的理论基础,“细读”的根由和对象正在于此。

为了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换句话说,为了读懂作品——我们必须苛刻地审视全部文本证据:小到名词典故、音韵节奏,大到篇章结构、叙事角度,举凡人物动机言行、矛盾冲突的起始终结、叙述的语调风格,都需要经过法官读者的过堂听证。我们必须反复追问,这个细节是什么意思?它合理吗?作者的意图何在?有没有更多的文本证据验证我们的判断?很显然,在追问过程中,我们还将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历史考据”。如果我们确认某个细节游离于作品整体之外,不能够实现作者的意图,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一处细节是败笔。请相信,严峻苛刻的读者,一定会造成勤恳负责的作者。

大道理不用多讲,“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红楼梦》吗?本篇专栏文章将主要以小说第53回写到的“朝贺”情节为例,示范文本考据和历史考据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需要预先指出的是,本专栏所引小说原文,如无特别说明,都来自笔者校勘整理的“程甲本”。

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道: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

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

至次日五鼓,贾母等人按品大妆,摆全副执事进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

这几段文字写了连续三天之中发生的事情。第一天是“腊月二十九日”,荣宁两府做好了过年的准备;第二天,即“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朝贺回来之后,又去宗祠祭祀祖先;第三天,贾母等人又进宫“朝贺”,还去为元春祝寿。

我们从第2回冷子兴口中知道,元春出生在“大年初一”,第53回回目又明写“除夕”祭宗祠,这样看来,“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显然就是除夕大年三十,第三天理所当然就是正月初一元旦。

可是,什么叫“朝贺”?王景海、陈劳志等编著的“中华民族第一部礼仪汇典”《中华礼仪全书》对“朝贺”的解释是:

朝贺 中国古代朝廷的庆贺大典。即在指定的时日,群臣朝见拜贺皇帝的礼仪活动。据文献记载,自汉代定为每年正月初一日为朝贺之日。这一天在史书上称为“元日朝贺”或“元正朝贺”。

何本方、岳庆平主编的《中国宫廷知识词典》对“朝贺”制度作了详尽的解释。从这部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朝贺”是“朝会”制度的一种。词典“朝会”条解释道:

朝会古代称臣见君曰朝,君见臣曰会,合称朝会。古代朝会有两种,一为大朝,指皇帝于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御正殿受群臣朝贺;一为常朝,指皇帝于平时召见文武官员,处理政务。

词典对“大朝”的解释是:“帝王于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如万寿圣节)御正殿受文武群臣参拜庆贺,称为大朝。”

词典在对“正旦、冬至大朝会”词条的解释中写道:

古代元旦和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历代王朝皆规定于元旦和冬至(或冬至后一日)举行大朝会以示庆贺。《宋史·礼志》:“元正一岁之首,冬至一阳之复,圣人重之,制为朝贺之礼焉。”正至大朝会的主要活动内容为:皇帝御正殿受文武百官朝拜;举行大宴。

这个解释不但明确了“朝贺”所发生的特定的日期,而且说明了“朝贺”的根本原因。按这个解释,除夕哪里有可能出现“朝贺”呢?

从《中国宫廷知识词典》还可以看到,不仅皇帝受“朝贺”,皇帝的母亲、第一夫人和太子都可以受“朝贺”。从这些词条的解释来看,举行“朝贺”的特定日期是:元旦、冬至(或冬至次日)、国家庆典(万寿圣节、圣寿节、千秋节等)。接受朝贺的特定人物: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太子。除夕当天绝不可能有作为常设礼仪制度的朝贺。

现在,我们来看看《四库全书》中《钦定大清会典》和《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对“朝贺”是如何规定的。《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嘉礼·朝会一》:

凡元日、长至次日、万寿圣节及遇国家庆典,皇帝御太和殿,群臣上表称贺,则有大朝之仪。在外直省官及四夷属国豫期表贺,至日各率属望阙行礼,与京朝官同。

再来看看《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礼部·朝会三》的规定:

元日皇太后宫朝贺顺治八年题准元日设皇太后仪驾及丹陛大乐,皇帝御礼服,率王公、大臣、侍卫诣皇太后宫行礼。毕,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诣皇太后宫行礼。

康熙八年,题准元日太皇太后仪驾中和韶乐全设,皇太后仪驾丹陛大乐全设,皇帝御礼服,率王公以下、内大臣、侍卫暨都统、尚书、子以上,咸朝服,先朝于太皇太后宫。毕,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

次日,皇后御礼服,率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咸朝服,朝于太皇太后宫。毕,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

由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到,从顺治八年开始,元旦当天,有“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法律规定;从康熙八年开始,命妇朝贺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日期改在了正月初二。

如此看来,《红楼梦》第53回写到的两次朝贺,都可以在清代的法律制度上落实了,都可以从清代的“根本大法”及其实施细则上找到依据。也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这个“次日”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元旦”,这个“朝贺”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去朝贺皇帝;第二天贾母等人又去朝贺,这一天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正月初二”,这个“朝贺”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去朝贺皇帝的奶奶(如果他奶奶还活着的话)和老妈,同时顺便又给元春庆祝了生日。

倔强的读者大概要抗议说,小说家言,岂可套用历史研究,这不是无聊无据的“索隐”吗?

对不起,你怎么知道《红楼梦》的作者一定是乱写,一定没有藏着掖着一点小秘密?不但历史考据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地证明贾母等命妇第一天朝贺必定在“元旦”(正月初一),小说文本证据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53回写到,“朝贺”回来祭祀宗祠之后,众人来到贾母正室,“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

请注意,贾母等人在朝贺、祠祭当天饮“屠苏酒”,而这“屠苏酒”自魏晋以来是在正月初一才饮的。据《荆楚岁时记》载,元旦当天,“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赵丕杰所著《中国古代礼俗》介绍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民间“认为可以祛除邪气,镇压百鬼”。

愤怒的读者看到这里,大概要厉声质问我了:“你到底想干什么?”事实不是很清楚吗?贾母第一天的朝贺发生在“元旦”,直接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上一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29天,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日”当天就是除夕;第二,元春的真实生日不是正月初一,而是正月初二。

关于后一个问题,我将在后续的专栏文章中详细举证,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元春的真实生日的确是正月初二而非大年初一,这是小说作者精心隐藏的小秘密。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要继续指出的是,“朝贺”的上一年,也就是贾宝玉实岁13岁这一年,小说写到了四个历法特征:

第27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第30回:“盛暑之时”,“赤日当空,树阴合地”,“伏中阴晴不定, 片云可以至雨”(已经入伏,可见已过夏至日),“原来明日是端阳节”(即端阳节在夏至之后)。

第49回:十月十五日,宝玉的丫头说:“大奶奶(李纨)才打发人来说,下了雪,要商议明日请人作诗呢。”

第50回:十月十八日,贾母说:“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以上两回说明阴历十月中旬就已到小雪的节气)

第53回:“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有“元旦朝贺”,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只有29天。

聪明的大家,您认为运用文本细读和历史考据,还能做出什么惊人的发现?小说作者是不是隐藏了一个真实的年代?贾宝玉在这一年13岁,那么他真实的出生年份是哪一年?这个真实的出生年份,跟小说作者本人有什么关系?

(编者注:本文原题《细读仍须严考据——以《红楼梦》“朝贺”情节为例浅谈“新批评”的文本分析和历史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