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的误区,益生菌和BF839

 昵称41001139 2017-03-10

治病的误区,益生菌和BF839

(病从哪里来?益生菌和人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什么是病?病从哪里来?怎么避免疾病?病如何治愈?人们祈求平安无事,健康快乐,但是病总是那样难缠。药,手术,长期成为我们解决疾病问题的唯一出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配合了健康饮食。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寻求的一切出路,总是聚焦在外部物质如何拯救我们。人们并不知道其实最大的健康力量的源泉,其实就在我们自己,在我们的身体内部,那就是和我们人类、动物等一同生活几十万年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本来可以与我们并肩作战。如何利用这些微生物,是我们每个追求健康的人应该重视的问题。

我们一直有个误解,认为人体完全在自行调控身体内部的运转,依赖我们的器官、细胞等。比如消化来说,我们的身体能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合成营养物质维护身体组织和器官;可以感受到自身发出的信号,比如饥与饱;再比如免疫力,我们认为免疫细胞能识别危险的微生物(病原体),向它们发起进攻,同时避免伤害到自身组织。

但近五十年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个巨大发现。人体并不是一座自给自足的孤岛。在我们的身体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寄生在我们的皮肤、生殖器、口腔,特别是肠道等部位。实际上,人体细胞并不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共生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由微生物细胞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组成的细菌群落,不仅不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反而对人体有益,能帮助身体进行消化、生长和防御,这些细菌被称为“有益菌”。

我们不能听到“细菌”就怕,“细菌”里是包括有益菌的。有益菌和人体的器官、细胞等一同构成庞大的生态系统,像一个万物丛生的热带雨林,一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的社会。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巨大的系统,并采取行动让这个系统运行的好。破坏体内有益菌这个生物系统,将导致有些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比如胃病、肥胖症、免疫性疾病、眼病、皮肤病、困倦亚健康状态等等。

我们下面了解下有益菌是怎样为我们人体工作的。

一、人体菌从哪里来

提到身体内的微生物,事实上只关注那些有害病菌,忽视了那些有益的细菌。  人并不是从生命诞生时就带菌。一般说来,子宫内没有细菌,所以生命之初的胎儿是真正无菌的个体。但是,当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母亲体内的共生细菌,就会转移到婴儿身上,并开始繁殖。随着与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还有床单、毯子、宠物等的接触,婴儿体内的细菌会变得越来越多,到婴幼儿晚期,我们体内已经形成了地球上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婴儿从母体获得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乃至成长中的健康。

菌也是生物,是微生物,所以和人一样,人体内的每种共生细菌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基因,在每种细菌中,这种基因都不一样。目前人类还没有能力掌握所有的细菌基因,估计下来,人体基因有22.5万个,而仅研究1000多种细菌后发现的基因有330万个。和细菌比起来,我们人体的多样性实在是不值一提了。细菌基因的变异对人类个体的命运、健康、行为造成的影响,远胜于我们自己的基因。不同人的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虽然大不相同,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体内的、发挥关键作用的有益细菌基因其实都差不多,尽管这些基因来源于不同的菌种。

二、有益菌,人体的共生战友

几十年前,通过对动物肠道消化作用和合成维生素的研究,人们第一次发现,细菌可以造福人类。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B12可以帮助人体细胞产生能量、合成DNA、制造脂肪酸,但形成维生素B12的酶必须依赖细菌才能生成。

以肠胃内与消化有关的菌为例。科学家在许多年前就知道,肠道内的细菌可以分解食物中某些难以消化和吸收的成分,但直到最近,他们才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人体的共生细菌群落中,共生菌细菌能影响人的消化和食欲,避免肠胃功能失调,肥胖发生。

比如,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是一种最优秀的碳水化合物降解细菌,能够将许多植物类食品中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葡萄糖和其他易消化的小分子糖类。我们人体中没有基因可以合成降解碳水化合物的酶,而多形拟杆菌的基因,能合成260多种消化植物成分的酶,从而帮助人体高效地从橙子、苹果、土豆、小麦胚芽等食物中提取营养素。

再比如对共生细菌的研究还使一种病原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重获好名声。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医师巴里· 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 瓦伦(Robin Warren)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胃内酸性环境中旺盛生存的少数病菌之一)是引发胃溃疡的病原菌。从那以后,应用抗生素治疗胃溃疡就成了一种标准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快,由幽门螺旋杆菌引发的溃疡发病率就下降了50%多。但是,纽约大学的内科和微生物学教授马丁·布雷泽(Martin Blaser)研究幽门螺旋杆菌25年后发现,“与别人一样,刚开始我也认为幽门螺旋杆菌只是一种病原体,但几年之后,我认识到,它实际上是一种与人体共生的有益细菌。”1998年,布雷泽和同事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对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益的,它可以调节胃酸水平,创造既适合它生存也适合宿主(人体)的环境。比如,当胃酸分泌过多时,幽门螺旋杆菌会大量繁殖,同时细菌内的cagA基因开始产生一种蛋白质,使胃部减少胃酸的分泌。不过,对于易感人群来说,cagA有一种不好的副作用,会加重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溃疡。固然,控制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是把它们全灭干净,则破坏了有益菌环境,使人体内菌群失调,肠胃器官的调节能力失衡,引发更多胃病、肥胖的发生。

三、当代人滥用抗生素、剖腹产破坏了正常的有益菌环境

布雷泽教授发现,广泛使用抗生素,尤其是近年来为了追求杀菌效果和药物利润而风起云涌的广谱抗生素,破坏了人体内正常的有益菌群。广谱抗生素杀菌时不仅杀掉有害菌,把无辜的细菌,甚至发挥作用良好的有益菌一起杀掉。但是有些有害菌拥有不怕抗生素的基因,他们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占用人体内陆盘,抢夺有益菌的食物。有益菌被饿死,有害菌壮大。人的疾病就来了。

除此之外,剖腹产的兴起使一些重要的菌株无法通过母亲的产道传递给婴儿(在美国,超过30%的新生儿是通过剖宫产分娩的;而在中国,将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女性在生育时都会选择剖宫产)。还有,现代家庭规模都很小,兄弟姐妹不多,这意味着细菌传递给小孩子的途径也减少了。

另外,现代生活饮用水净化工程虽然拯救了数百万因饮用水不卫生而染病的人,但也减少了我们与那些共生细菌接触的机会。很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一个日益萎缩的微生物世界中出生和长大。

四、一种特殊的益生菌——脆弱拟杆菌

  马兹曼尼安和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大多数人(70%~80%)体内都有一种细菌——脆弱拟杆菌。这种细菌可以释放消炎物质,帮助免疫系统保持平衡。他们以免疫系统有缺陷的无菌小鼠为研究对象,这种小鼠的调控性T细胞在功能上存在障碍。当研究人员向小鼠植入脆弱拟杆菌后,这种啮齿类动物的免疫系统可以恢复正常,促炎T细胞和抗炎T细胞之间重回平衡状态。

  这其中的机制是什么呢?在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对脆弱拟杆菌表面伸展出的几种糖分子进行了研究,发现起作用的就是这些糖分子。2005年,马兹曼尼安和同事证明:这些分子中,有一种称为多糖A的分子,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不久后,他们又发现,多糖A可以给免疫系统发信号,使之制造更多的调控性T细胞,后者再告诉促炎T细胞不要攻击脆弱拟杆菌。相反,那些缺乏多糖A的脆弱拟杆菌在肠内黏膜层中则无法生存,因为免疫细胞会把这种细菌当作病原体攻击。

  2011年,马兹曼尼安和同事在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上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上述效应中的分子反应,第一次阐明了微生物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共生现象。“脆弱拟杆菌对人体非常有益,帮助我们弥补了人体本身DNA的不足,”马兹曼尼安说,“很多时候,它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发号施令,进行操纵。”但是,与许多病原体不同的是,这种操纵并不会抑制或减弱我们免疫系统的性能,相反,还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功能。我们体内的其他细菌,也可能对免疫系统有相似的作用。他提醒说:“这只是第一个例子。毫无疑问,还会有更多的例子出现。”

  遗憾的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脆弱拟杆菌与幽门螺旋杆菌一样,正面临灭绝。“所谓的社会发展,已经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改变了我们与微生物世界之间的联系,”马兹曼尼安说,“在努力使自己远离病原体的同时,我们也断绝了自己与有益微生物之间的联系。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我们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脆弱拟杆菌的例子中,代价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如果没有多糖A对免疫系统发送信号,令其产生更多的调控性T细胞,那些好斗的T细胞就会攻击它们所撞见的任何东西,包括人体自己的组织。马兹曼尼安认为,近年来免疫系统疾病,比如克罗恩氏病、I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了七八倍,就与有益细菌的减少有关。“导致这些疾病的,既有自身原因,又有外界原因,”马兹曼尼安说,“我相信外界原因就是共生细菌群落,它们的改变正在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抗炎微生物减少,进而导致调控性T细胞发育不良。对那些遗传学上的易感人群来说,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五、BF839,中国人对有益菌研究的贡献

由于细菌的基因数量太庞大,人类还没有能力清晰区分有益菌和有害菌,即使对有益菌来说,它的滥用也可能造成人体菌群失调。另外,同一种有益菌也有数量巨大的分叉种类。人类还没有能力完全掌握如何安全地利用这些有益菌。

中国人在有益菌的研究和实用方面,对世界有重要的贡献。比如,中国的细菌专家张季阶教授在19839月创造性地发明了分离脆弱拟杆菌门类中有益菌种的方法。结合脆弱拟杆菌的名称BF,以及该技术的发明时间,该菌种的名称命名为BF839。这种有益菌参与了人体内环境中消化、免疫等多种功能,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相比西方人发现的各种有益菌的利弊来说,BF839的安全性、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优势。这是中国人利用人体微生物科学对人类健康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