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想,易学体系究竟是什么,是谁在批判,又是谁在传承。其实后来的儒道文化体系就是易经的传承与批判。 易容天地,分阴阳,道为阴,儒为阳,儒道通为术,但不管怎么分,都不能离开易,阴阳相转,批判传承则能通性,这就是易学的伟大。 老聃是一棵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当孔子再次站在黄河边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老子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因此未来易学应当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很多人说儒道是对立的,一个为入世哲学,一个为出世哲学;有的人认为儒道是互补的哲学,现实有其残酷性,有喜也有忧,这大概也是哲学存在的意义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先生道出了儒道的真正关系,“极高明”是超越、玄虚的精神为道,“道中庸”是现实社会,为儒。 道家崇尚返璞归真,为自然主义,而儒家是伦理教化,为人文主义。在今天来说,我们既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要发展人文主义,就是说礼乐教化与天地相存。 周朝有八百年天下,而此后几千年的王朝与周朝相比只能是短命王朝,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这个社会使用礼仪的不同,周代尚易,而此后从来没有王朝能做到,有的只是儒、道、佛的相互转换,结果就是三百年左右的寿命。 孔子一直在提倡和推崇周礼,希望能恢复周礼而奔走、奔波,事实上现在看来孔子是对的,周礼本来就有其先进性,能发挥人的积极性,让这个社会在共通中进步,这就说明儒家的进化意识很重要。 儒家文化自觉和进化意识,某种程度也是因为道家的存在。道家是儒家的外部批判和提醒,同时在内部输送了很多营养。也就是说儒家是动力系统,道家是节制系统。 儒道相济 最终儒道统归于易学,未来的世界就在我们手中的易学里,也在我们的行动中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