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中国人的演讲-伟大传统(二)

 北阴King 2011-01-24

目录
一中国人之德性…
    林语堂
    和平、知足、镇静、忍耐这四种美质即所以显明中国人德性
之特征。德性的力量实际即为心的力量,孔门学者作如是说:当
一个人经过智育的训练而养成上述的德行,则他的“德性”已经
发育了。
二宗教与哲学
    陈季同
    宗教和智慧一样高深。在中国,“士”这个阶层代表文化的最
高层次,它有自己的宗教,就是儒教,更确切一点地说,是孔子的
哲学。他的教义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它只阐明道德准则,而
不涉及人类命运和神性的纯理论思辨。
三儒家哲理观——“中”
    匡亚明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它的哲学思想,正好似庄严的深山
幽谷,多么丰富,多么深邃,绝非三言两语所能简括说清。但因一
时读书有感,昧然想从丰富深邃的哲理中提出一个“中”的思想
来,加以学术性讨论。自知难免很多遗漏失当处,但愿海内外明
哲,给以批评指正,借以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研讨,这
就是作者本意所在。十.二七晚润之附识。
四  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
    蔡元培
    独我中华民族,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为中庸
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这可用两种最有权威
的学说来证明他:一是民元十五年以前二千余年传统的儒家;一
是近年所实行的孙逸仙博士的三民主义。
五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
    ——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朱光潜
    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
地任生气洋溢;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文为的条理,用处在
调整节制,使人于发扬生气之中不至泛滥横流。乐使人活跃,礼
使人敛肃;乐使人任其自然,礼使人控制自然;乐是浪漫的精神,
礼是古典的精神。
六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
    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
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所以他说出了“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话。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
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
“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
七礼乐新解
    周谷城
礼的教育做到物欲相持而长,乐的教育做到能奋至德之光;
那便是最合理想的了。
    人不能一刻无生活,因之也不能一刻无礼乐,故《乐记》曰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换句话说,就是人生不能一刻没有礼乐。
八释美育并论及中国美育之今昔及其未来
    ——为纪念蔡孑民先生逝世作……
    李长之
    作为中国思想正统的儒家哲学,尤其是孔孟,所贡献最大
的,即是审美教育。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此,孔孟思想极峰在此。
    孔子是知道美学的真精神的,美学的精神在反功利,在忘却
自己,在理想之追求。
九中国心灵
    ——道家的潜在层
    林同济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负责、合作和从众;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它起到联合、保存和持续的作用。道家思想体现个体自由意志,
总是导致异议和分歧。它们两者的确大相径庭。
    它们提供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正面和负面因素——它们一阴
一阳,互为补充,辩证地引导生活走出时时出现的僵局;正因为
有了它们,中国人才没成为偏执狂,中国才不那么单调。
十孔子与心教
    钱  穆
    我们可以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
教”或“良心教”。西方人做事每依靠上帝,中国人则凭诸良心。西
方人以上帝的意旨为出发点,中国人则以人类的良心为出发点。
十一  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
    潘光旦
    若有人问什么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观念。我们的答复是:
就是本的观念,或渊源的观念。所以说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
祖,孝悌是为人之本,君师是政治之本,乡土是一人根本之地,
一个人无论如何不长进,只要不忘本,总还有救。
十二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
    郭沫若
    中国古代的思想大抵被秦以后的学者误解了。他们把老
子的“无为说”完全解做出世间的,如佛教思想一般;孔子所教
却被他们太看做人世间的了。
十三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庞  朴
    西汉以来,儒道两家思想轮番地、混合地、谐和地在中国
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后来更融化了外来的佛学于一炉,成就
了中国文化的新的统一体;而其精神,或可即以忧乐两字给以
概括。
十四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孙隆基
    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
意感通,亦即是“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
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
十五中国人的智慧
    ——广大和谐之道
    方东荚
    数千年以来我们中国人对生命问题一直是以广大和谐之
道来旁通统贯,它仿佛是一种充量和谐的交响乐,在天空中、
在地面上、在空气间、在水流处,到处洋溢着欢愉丰润的生命
乐章,上蒙玄天,下包灵地,无所不在,真是酣畅饱满,猗欤盛
哉!而中国人的思想也一直就是以这三个主题为中心:自然,
人,与人的文化成就。
十六从“疏离”问题看中国哲人的智慧
    韦政通
    我认为,中国儒家哲学,很少触及人的疏离问题。相反地,
特别强调并重视和谐的关系,甚至使“和”这一概念,成为儒家
价值哲学的核心之一。
十七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汤一介
    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在真、善、美的问题上追求这三个
“合一”。就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乃是教人如何“做
人”,为此就应有一个“做人”要求,即要有一个理想的真、善、
美的境界。达到了这个“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圣人”。
十八谈儒道两家的“道”
    ——从儒道两家的“心”.谈生命价值的开发
王邦雄
    今天大学教育显然忽略了所谓的“道”,大概文史哲科系
由于讲文化传统还可以维系“道”的理想于不坠。那么成道的
可能根据,到底何在呢?就在中国人的“心”。故“形而上”的背
后,实隐藏了一颗中国人的心,它是儒家孔孟、道家老庄的心,
而不是墨子、荀子、韩非的心,后者成就的正是所谓的“器”,真
正能开出“道”的,是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
十九孝和爱·
    南怀瑾
    “以孝道治天下”绝对没有错,而且“孝道”是中国文化的
特征。
    与此相对的,作为现代子女的中国青少年们,对于固有传
统的“孝道”,必须了解它便是“爱”的延伸,和“爱”的反应。
二十论儒家孝的伦理及其现代化:责任、权利与德行
    [美]成中英
    吾人不能不指出,自孟子以至《孝经》,孝已演变成为一项
终极价值,而孝的伦理也成为了“孝的宗教”了。至于此一终极
价值的孝,其行为效果是否尽如理想,或实际与理想相左或相
反.则是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

节选

由音乐探索孑L子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
    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
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所以他说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的话。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
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
型。
一、我国古代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
    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可能是原始宗教,更可能的是原
始艺术。对于艺术起源的问题,最妥当的办法,是采取多元论的态度。
在多元起源论中,以游戏说与艺术的本性最为吻合,也以游戏在原始
生命中呈现得最早。因为它是直接发于人的自身,而不一定要假助于
特定的下具。所以,由游戏展开的歌谣、舞蹈,不仅是文学的起源,也可
能是一切艺术所由派生,因之,也可能先于其他一切艺术而出现。歌
谣、舞蹈之与音乐,本是属于同一血缘系统的;所以,我们不妨推论,音
乐在人类十是出现得很早的艺术。同时,《周易·豫卦》“象日,雷出地
奋,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上面的“象日”,普通称为
《大象》,《大象》大约成立于战国初期;但其言必系来自古代传承之旧。
是音乐与宗教,又有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文化.常将“礼乐”并称。但甲骨文中,没有正式出现
礼”字。以“蛊”为古“礼”字的说法,不一定能成立。但甲骨文中,已不
止一处出现了“乐”字。这已充分说明乐比礼出现得更早。同时,《周礼·
春官·宗伯》有下面的一段话: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
    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
    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论、言、语。以乐
    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成、大磬、大夏、大□、大武……
我始终认为《周礼》是战国中期前后的儒家,或散而在野的周室之史,
把周初传承下来的古代政治制度,加以整理、补缀、发展而成的东西。
所以里面杂有战国中期前后的名词观念。但形成此书的骨干,却是由
周初所传承、建立、积累起来的资料。上面的一段话,正其一例。全段语
句构成的格式,及“有道者”“有德者”“乐德”之类的观念,可能是m之
于整理者之手。但以乐为教育的中心,且全章音乐的活动,皆与祭祀密
切关联在一起,这便不可能是春秋中期以后,尤其不可能是战国中期
以后的人所能悬空构想得出来的。按《国语·周语》伶州鸠日:“律所以
立均出度也。”韦注:“均者均钟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钟者,度钟
大小清浊也。”均钟即调钟,故均亦可训调。贾谊《惜誓》“二子拥瑟而调
均兮”,王逸注云:“均亦调也。”由此而孳生出魏晋问之韵字。是均字亦
可指音乐之调和而言。“成均”即“成调”,乃指音乐得以成立之基本条
件而言;是“成均”一名之自身所指者即系音乐,此正古代以音乐为教
育之铁证。后人辄以“成均”为我国大学之起源.虽稍嫌附会,要亦由此
可知其在我国教育史上之重要地位。又今文《尚书·尧典》,舜命夔典
乐,“教胄子”,以乐为教育的中心,与《周官·大司乐》所记者正相符合。
日人江文也在其《上代支那正乐考》中谓中国古代以音乐代表国家,
音乐的发达,远较西洋为早(原书415页),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祭神当然有一种仪式。但把这种仪式称之为“礼”,是周初才正式
形成的。即使是礼的观念正式形成以后,通过西周的文献乃至追述西
周情形的资料来看,礼在人生教育中所占的分量,绝不能与乐所占的
分量相比拟。同时,古代既以音乐为教育的中心,而音乐本来有种感人
的力量,于是在古代典籍中,便流传着许多带有夸饰性的音乐效果,及
带有神话性的音乐感动神、人及其他动物的故事。在1965年6月9日
《中央日报》陈裕清的《纽约新闻》通信中记有音乐对动物发生了若干
良好反应的纪录,则“百兽率舞”这类的话,恐并非全系夸大之词。但奇
怪的是,进入到春秋时代,作为当时贵族的人文教养之资的,却是礼而
不是乐。在当时,礼乐也可以说在事实上常常不可分;但乐的观念,却
远不及礼的观念的显著。对礼的基本规定是“敬文”或“节文”。文是文
饰.以文饰表达内心的敬意,即谓之“敬文”。把节制与文饰二者调和在
一起.使能得其中,便谓之“节文”。在多元的艺术起源说中,“文饰”也
正是艺术起源之一。因此,礼的最基本意义,可以说是人类行为的艺术
化、规范化的统一物。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自觉,是行为规范意识的自
觉。通过《尧典》和《周礼》看,音乐当然含有规范的意义。但礼的规范性
是表现为敬与节制.这是一般人所容易意识到,也是容易实行的。乐的
规范性则表现而为陶镕、陶冶,这在人类淳朴未开的时代,容易收到效
果:但在知性活动已经大大地加强,社会生活已经相当地复杂化了以
后。便不易为一般人所把握,也是一般人在现实行为上无法遵行的。春
秋时代,在人文教养上,礼取代了乐的传统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但
当时在朝聘会同的各种礼仪中,不仅礼与乐合在一起;而且当时歌诗
以道志的风气,实际便是一种音乐的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