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有坦白光明的人格

 感通天下 2017-03-11

论及中国“武”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雷海宗和梁启超的观点一致,他称中国秦汉以后的文化为“无兵的文化”,“尚武”精神和“武德”消失,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雷海宗刻骨入理地分析道:“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有坦白光明的人格,文武兼备的社会才是坦白光明的社会。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柔佞、阴险,只知使用心计、欺诈、失去了光明磊落的风度,中国二千年来社会各方面的卑鄙黑暗都是文德畸形发展的产物”。

窃以为,理想的人格必然“文武兼备”。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表面上大讲圣贤之道,暗地里却谋夺寡妇田产,纪晓岚对“假道学”的讽刺入木三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卑鄙无耻的人呢?雷海宗先生以“兵文化”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当独特的见解。雷先生认为,春秋时期的士族阶级接受的是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之中即有“射”、“御”两种技能),因此他们的人格比较健全,具有文武兼备的贵族气质。经过战国之乱,“士”被文武分离了,逐渐分化为“游说之士”和“游侠之士”,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了两大势力集团:士大夫集团与流氓集团。纯武之士全凭武力谋生,往往容易沦为暴徒,谁开价高就替谁卖命,谈不上什么道义;纯文之士则因为缺乏武力自卫,常常流于文弱、寒酸、虚伪和阴险,只能依靠“心计”来维持生存,一旦生存与道义产生矛盾,势必蝇营狗苟,同样谈不上什么道义。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人格,文人光明磊落,武士仁民爱物,人人讲道义、负责任、肯担当,整个国家才会踏上康庄大道,欣欣向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