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注:春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惊蛰过后,气温回升很快,适宜的温湿度不仅给柑橘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给病害的爆发提供了温床。那么春后,有哪些柑橘病害需要我们重点防范呢?柑橘疮痂病主要危害幼嫩组织,如嫩叶、新梢、花器和幼果,刚从幼芽抽出的嫩叶最易受害。
在春季多雨,气温达15℃以上时,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新的组织,在雨量适中气温回升后,疮痂病可迅速传播蔓延。 防治时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喷药保护柑橘新梢和幼果。一是春芽萌动、芽长不超过一厘米时施第一次药;二是花落三分之二时,施第二次药。如遇阴雨天气,施药效果不佳,还要在5月上旬幼果期再喷药一次。药剂选择: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代森锰锌、噻菌铜等。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以风雨和昆虫为主要传染媒介,病菌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对叶片、果实和枝梢造成为害。
最适温度为25~30℃,春季发病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树、幼龄树更易感病,高温多雨,潜叶蛾等虫害大量发生时,溃疡病严重。 重预防,勤打药,做好抹梢控梢工作,统一放梢。结果树可在落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一次药;幼树、苗木在各次梢萌发后20~30天各喷一次药。药剂选择:铜制剂类、叶枯唑、噻唑锌、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注意轮换、复配使用。但要避免铜制剂+铜制剂,以免叠加药害的发生。 (1)疮痂病以春梢发病最重,而溃疡病以夏梢、秋梢发病最重。 (2)疮痂病,病斑多时会造成叶片扭曲、畸形,而溃疡病不会。 (3)疮痂病病斑多在正面凹陷,周围无黄晕,而溃疡病病斑是正反两面突起,有黄晕。 主要危害柑橘叶片,其次是果实及枝梢,亦危害大枝、花和果梗。
一般在每年4-6月全面发生,发病后引起落叶、落花、落果,枝梢枯死。特别是在春季连阴雨偏多情况下,正是分生孢子传播的有利时期,出现大面积橘园受害。本病还有潜伏侵染的特性,春梢在萌发后一个月,枝叶开始潜带病菌。至秋末,当年抽发的新梢枝叶大部分潜带病菌,次年,在条件适宜时便可引起发病。 嫩梢期喷药保护兼防疮痂病。着重在幼果期,每隔15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3-4次。喷药时务必周到均匀,特别是要充分喷布果梗、结果枝及结果母枝,以喷湿枝叶不滴水为标准。药剂选择: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森锌等。 主要为害柑橘幼嫩组织,以嫩芽、嫩叶、花蕾和幼果受害最严重,且易于急性炭疽病混淆。
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春末夏初为盛发期,最适温度为22-28℃,排水不良、树势衰弱、树体伤口较多的果园发生严重。 适当修剪,合理水肥,及时喷布药剂保护。在春梢3-5cm、谢花期、幼果期和雨天前后,间隔10天左右喷药。药剂选择:铜制剂类、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等,注意使用内吸传导性的治疗药物,特别是发病后。 (1)急性炭疽病多发生在叶缘或叶端,而感染褐斑病后,病斑是从侧脉向主脉传导。 (2)急性炭疽病的病斑上会滋生小黑点,褐斑病则是形成褐色不定形凹陷的小点,且会塌陷相连。 (3)急性炭疽病病症像开水烫伤,而褐斑病则是枯死状。 本文转自农业助手,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