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62)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一,“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不过这是微热,大便难,所以是看起来是有一点儿表证、里证,但不是很典型的表里证。这么一个口气。如果就是出现这样一种症状,没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光是一个大便难、身微热,这就是很轻微的阳明病里实证,用不着用大承气汤了,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可以了。问题出现在“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出现了下焦肝肾之阴被克劫而不能上注于目,这种“身微热”是热而不能蒸发于外,是专以内伐,就往下边使劲,热在里面出不来,直伤下焦之阴。 张仲景就告诉了,因为前面讲了很多的大承气汤证,“手足濈濈者”,“绕脐痛者”,“潮热者”,“谵语者”,那个时候才敢用大承气汤。如果出现“身有微热,大便难,目中不了了,腈不和”,我们敢用大承气汤吗?谁敢用?我不敢用,看看什么病?是怎么回事?所以张仲景在这儿提醒我们一下子,这个不得了,这是中焦的燥热要下克下焦肝肾之阴,不要认为这是小病,这个病比以前的那些大承气证都厉害、都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已经伤了肝肾之阴了,五脏已经伤两脏了,一个肝脏、一个肾脏,伤了下焦之阴,人要是没有阴能活吗?所以要“急下之”,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不要等待,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法,为什么?因为急下才可保存肝肾之阴。 存津液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发汗、吐、下只能够祛邪而不能够伤正。发汗就恰好而止,不能出大汗,出了大汗就会亡津液。所以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的发汗都有个法,这个意思就是保存津液。另一个方面,就像大承气汤急下存津液。燥热太盛,就会下伤肝肾之阴,要存津液就得急下,把肠胃的燥屎燥热排泄出去、攻下出去,然后才能存下焦之阴,这也叫存津液。存津液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的问题,发汗不要太多了,不可如水流漓,那当然是存津液。但是泻热的时候就要大胆的泻热,泻燥热所以存津液,这也是存津液。作个比喻,就像是一锅水,锅底下有一些干柴,水熬煮开了,水叫火那么烧,消耗水分,越熬水越少,怎么办?有的人说了,水少了,加一瓢水倒进去了,好不好啊,也行啊,但解决不了问题,治标不治本。火没去,下面的火还烧,那怎么办?有的人拿瓢,来回搅拌搅拌,“扬汤止沸”。这行不行,这也不行。最后,非得釜底抽薪不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就是用大承气汤,一泻就等于把锅底下的柴火抽掉了,就烤不干了。所以往里添水增液不行,扬汤止沸也不行,那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第266条比较简单。阳明是指里实,里实就有外证,外证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发热汗出是阳明里证反映于外,可以下,不见得非得是急下,这条为什么急下?因为汗多。“阳明病法多汗”,汗出是阳明证,发热也是阳明证,如果汗出太多,就要伤阴,汗是阴液,汗出越多,里面燥热就越盛,就使人身上的体液、阴液亡了,没有阴液也就不会出汗了,到这时候,没有阴分了,人还能活吗?见微知著,张仲景看到了现在就知道未来,就知道燥热劫阴、阴要亡,所以就急下之,肠胃的燥热一去,津液就不能外渗,就保存了阴液,保存了阴液,人就会不会发生危险。 有的同志说,用白虎汤行不行啊?白虎汤证也是出汗,这个条文也没有说肚子胀满疼痛,说是有阳明病汗出多发热,用白虎汤,多用点儿石膏行不行?不行,那就是扬汤止沸之法,这个证非得用釜底抽薪之法不可,因为它是燥热成实,不是阳明的热证。别看这些条文症状很少,意义还是很大的。 第267条是“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不是表不解,是病没好。是个什么样的病?“腹满痛者”,肚子是又胀而又痛,这是个阳明病里实之证,阳明病里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为什么要用“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急在什么地方?上边的绕脐痛也没有说“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条有邪气的消长,邪气的传变迅速,太快了,所以得要急下之,以杀其势。 大家看一看它的提法,“发汗不解”,发汗是治疗太阳之表的,发汗以后并没好,迅速随之而来的是腹满痛,出现了胃家燥热成实之象。这种传变的速度是不可等待的,不是像过去伤寒五六日、七八日,不大便多少日,然后才腹满疼痛,这种就是发汗不解就腹满疼痛,所以这种阳明燥热之势是所向披靡,邪的势力是非常猖獗的。如果不因而夺之,用急下之法以杀其燥热的势力,那就会即时而亡,不是一个腹满痛的问题,即时而亡,就要出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一些险恶的伤阴的症状,到那个时候再泻下,就会未免晚矣。所以,看燥热的发展形势来势汹涌,就不能等待,不能放之任之,张仲景告诉你就要急下之,要急杀之,以杀其势。这也是具有预见性的,泻燥热以保存阴气。 这三条全面不全面?不够全面。只是举个例子,燥热伤人的问题,也不止是这些证候,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一个是汗出多,一个是腹胀满。只有这么几个证候吗?还有其他问题,只要把这些精神掌握了,看到病情的发展,正邪的关系,我们这时才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急下。孙思邈有“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志欲圆”的说法,医生应当有胆子,应该用承气汤时就应用承气汤,该用四逆汤时就得用四逆汤,应该用瓜蒂散就得用瓜蒂散,应该用抵当汤时就敢用抵当汤。这叫什么?这叫有胆子、有魄力。医生用药治病,和病作斗争,不用点儿承气汤、抵当汤,怎么能把病邪给去掉、冲锋陷阵?所以这些汤头,得用,得敢用,得有魄力,胆子要大。但是,心得欲小,“心欲小”是什么?得仔细,得认真,得研究,得有理论,不是说粗心大意,我不在乎,我就敢用药,那也不行,那不是草菅人命吗?所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是有辩证关系的。到这时候了,非用不可了,就得用,不要因循、保守、观望、等待,甚至医生还有品质的问题,不敢负责任,总是给药,也治不好,也治不坏,实际上也把人治坏了。这都是不对的。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68) 第268还是继承第267祭,这是有联系的。这是说阳明病的腑证肚子胀满,“腹满不减”,肚子胀满就是总胀、持续胀满,不减就是不减轻。“减不足言”,即使有点儿减轻也不足道,等于没减轻,“不足言”是不足说。这个属实,不属虚,虚性腹胀腹满是一会儿胀,一会儿不胀,叫腹满时减。这是腹满不减,虽然减一点儿,也不足道,所以就“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样的实性腹满如果有大便的不下,就属于实,要用大承气汤。 “减不足言”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针对“腹满不减”而说的,这个人胃肠中有燥屎,腑气不利,大便不下,因此出现腹部症状。腹部症状主要一个是满,一个是疼痛,这条突出了大承气汤证、阳明燥实证有腹满,这种腹满是实性腹满,不是虚性腹满,所以是不减的。它是有物的,有燥屎,这种腹满如果燥屎不排出体外,肚子胀满是不会减的。所以这是一个实满。“减不足言”,即使是刚觉减去一点儿,也不足以说是减了,还是胀满。“减不足言”就是形容这种腹满是不减的,即使稍微地偶尔地会减一点儿,也不足说,就是说微不足道吧,还是很胀满的。再一种解释就是成无已的解释,是对比指示,一个是腹满不减,这是实证的,一个是减不足言,肚子能减,有时胀,有时就减了。如果还减,就不是大承气汤了,就是一个虚胀,所以就不要说了。大家看看,是有这两种说法,把意思体会了就可以了。 这样的实性腹满,怎么治疗?“当下之”,应当用下法,应该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有厚朴、枳实,能够去痞满,消胀满,能够下大便,祛燥结。《伤寒论》条文是互文见义的,大家学习《伤寒论》,不要被它的条条把我们的思想给框住了。这儿说腹满是重点谈大承气汤证有腹满的问题,但是这不是把大承气汤证都说全面了。应不应该有潮热?应不应该有手足汗出?应不应该有谵语?这些它都不说了。为什么?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所以这一条突出讲阳明病的腹满的问题,讲实满。临床上要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病的实满,不可能只见肚子胀满,还有其他阳明病的主要的证候,舌苔黄,脉沉迟有力,或者说不能食,或者说还有绕脐痛,应该结合起来。这条突出了大承气汤有腹胀满的问题,这种腹胀满是不减的,持续胀满而不能减轻。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69) 这条讲阳明少阳合病的证治。 关于这一条是一条还是两条的问题有争议。认为是一条,就是把“脉滑而数有宿食也”和“阳明少阳合病”合在一起讲。有的注家认为这不是一条,“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是另一层意思,与阳明少阳没有什么瓜葛,不应当当作一条讲,当作一条不好讲。这是两个观点。我个人同意第二种观点,不合在一起讲,合在一起不好讲,分成两块讲。阳明和少阳合病,阳明属胃,胃属于戊土,少阳病是胆病,胆属于甲木,“甲胆乙肝丙小肠”,肝属于乙木,这个地方就是《伤寒论》的五行学说的思想。《伤寒论》以阴阳辨证为主,但是这条有五行学说的深刻地联系的思想。所以阳明和少阳合病,有木和土的关系的问题。少阳属木,阳木;阳明属土,阳土。这样,一个是阳明,一个是少阳,都是阳经,都是阳邪为病;而且又有木来克土这样的一个关系。为什么要下利?因为阳明属于胃肠,少阳有病,少阳的木火之气逼迫肠胃之阴,所以要下利。这种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是因为胆主疏泄,阳明肠胃主传导受纳,所以受胆的影响,腑气就疏泄不利。 归纳起来,上升到五行学说,木气来克土,胆的病影响到胃,胃气不和,所以要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其脉是反映阳明少阳病的脉“不负者”,负是对胜而言,有胜有负,负是失败,胜就是胜利。如果阳明胃气不受胆木的逼迫和刑吓,胃脉还好,还没反映出来吃亏、受伤,这就是顺。就是说,木之邪还不能行于脾胃,胃气还强。如果是负者,败了,失也,抵抗不住了,正气就失了,失就是正气虚衰,抵抗无力。“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是张仲景的括号句。凡是克的,都属于贼邪,“互相克贼”,就是木来克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之象,不是一个顺象。这就完了,到底什么是顺什么是负,没说。症状一个是下利,下利是木火之热来刑肠胃,叫木克土,底下就说出个顺负的问题。阳明是否能胜过胆邪,胜不过就败了。后世注家认为,这个胜负要看看他的脉证。阳明和少阳合病,出现弦脉,下利,说明肠胃不好了,弦脉说明木气胜而土气负,这个病不好治,所以叫木克土。如果不见弦脉,甚至滑脉,或者说是其他的脉,说明木气还没胜、土气还没负,这种比较顺利、比较好。这是注家对这条的解释,增添了脉的内容来反映什么是顺什么是负,只供参考。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来是一本书,《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头一条讲肝木克脾的问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有这样的思想。这条无疑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胆病而出现了下利,这个利是热利,不是寒利。这时候如果脉还弦,少阳之气还胜,这叫胆胜而胃负,负者失也,就是失败了。这个病不好治,叫“互相克贼,名为负也”,是一个克贼的现象。如果阳明之气盛,不受胆木邪气的逼迫,不被它所胜,这叫“顺”,这个病就好。了解这个精神就可以了。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阳明病讲宿食有两条,这是一条。还有一条是“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这时还可以再泻,用大承气汤,所以然者,本有宿食也。宿食是什么脉?怎么一个情况?没具体说,这条就说了宿食的脉往往是脉滑而有力,数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滑,滑脉主宿食。滑脉,痰生百病食生灾,食就是宿食,滑就是宿食的脉。既然有宿食,所以脉就见滑,当然意在言外,这个人要恶食,伤食者恶食,不爱吃东西,而且肚子要疼。第三是下午要发热,而且暖气有食臭味。这种病大人见得比较少,儿科见得多,因为小孩吃东西没有节制,很容易伤食。所以有腹痛,有午后发烧,脉还滑,还不爱吃东西,肚子胀满疼痛,这就是有宿食。有宿食怎么办?非得用下法。不能用焦三仙、麦芽、神曲,消导不了,非用泻下不可。推陈致新,把一些凝结的食物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所以还得用大承气汤。关于宿食的问题,大家注意了,这就不是伤寒的问题,这讲的是杂病。伤寒是外感的,传到阳明,化燥了,痞满燥坚实,潮热谵语,濈濈汗出;宿食是内科病,就是伤食。为什么说《伤寒论》叫《伤寒杂病论》?从这些条文可以看出它具有这样的内容。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70) 这条讲阳明病瘀血的证治。这条很不好讲,因为条文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这条在临床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指导临床。总的精神是什么?我先概括地说一说,大家先了解它的主要意思,不是被它的文字框住了。 这个人发热,脉见浮数,同时还有不大便。发热是不是表证?发热应该说是表证,光发热,不恶寒。不大便是里证,但也没有什么腹满疼痛。就这样的一个病,这是他的前提,所以前面加上“病人无表里证”,不是说就没有表里证,而是说不典型,就像我们讲的阳明病三急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大便难是不是里证啊?身微热是不是表证啊?要严格说,当然也算是表里证,为什么说是无表里证?就是说这个很不典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