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迫症患者读《论语》

 家勤则兴 2017-03-11

前言:本文为强迫症患者读《论语》系列第3篇之《八佾》篇。

《论语》共20篇,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八佾》为第3篇,全篇26章。广为人知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出自于本篇。

译文:

子夏问孔子:“‘漂亮的脸蛋笑起来真美呀,美丽的眼睛转起来真迷人呀,本色才是最绚丽的呀。’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之事在本色之后。”子夏又问:“是不是说礼仪也是这样?”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当静思君第一次看到这段对话的原文和译文时,内心是崩溃的。这分明驴唇不对马嘴,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呢?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静思君收集了多方观点,但若一一罗列出来,则冗长无味,所以这里只把静思君认可的观点拿出来做一解析:首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于《诗经·卫风·硕人》,它描写的是齐庄公之女庄姜的美貌,这里的“巧笑”、“美目”是庄姜本身的天然素色,而非经过粉饰整容之类的后天加工,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素以为绚兮”则不知源于何处,放到这里是为了强调“素”色更为“绚丽”。孔子的回答“绘事后素”,表面上看起来与子夏所问风马牛不相及,但表达着同样的意思,绘画也好,刺绣也罢,中国传统画讲究留白,繁复不如简洁。子夏又问“礼后乎?”,到这儿对话的内容又发生了跳跃,但这恰巧展示了子夏举一反三的能力,他暗含的意思是“老师您一直教导我们知礼守礼,那礼的本质应该也是自然而然的喽?”孔子一听子夏能跟上自己的节奏,很高兴,于是说“商(子夏又称卜商),你真能启发我,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这里子夏和孔子俩人一直在打哑谜,从美女谈到作画,又谈到礼仪,俩人谈的兴高采烈,旁人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来子夏和孔子还真是默契啊。

译文:

孔子进入太庙,碰到什么事都向人请教。有人就说:“谁说那个鄹人之子懂得礼?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礼啊。”

孔子作为礼仪大师,竟然遇到什么事都问别人,还说这就是礼,道理何在?首先,孔子虽是饱学之士,但他不耻下问,从这一点来看,“每事问”是不丢人的。其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万一人家这儿的礼仪与你所掌握的有所出入,你不首先问问明白,到时候当场丢丑,不就闹笑话了吗?再者,“每事问”表现出一种谦虚的态度,再有学问的人也不能盛气凌人、恃才傲物,当你放下身段,向别人请教问题时,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对于孔老夫子这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静思君是非常欣赏的。

孔子所处时期的鲁国,国势衰微,音乐颓废,掌管音乐的官吏也大多不尽职。所以孔子对乐官讲解作乐的道理,说:“音乐有五音八律,开始奏乐时,必须要具备所有的音律,合奏时必须有清浊高下之分,使得每一个节律都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又不能因此失了和谐,高音低音应互有起伏,最终使音乐连绵不绝。总结来说,合奏要和谐,和谐中又要各自清晰,清晰又不可间断。这就是音乐的道理。”

孔子的言行,无不透漏着“和而不同”的思想,单单从这个音乐的合奏,就有这么多的大道理,值得人深思。

相关文章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