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态分析

 夫大 2017-03-11


一、概述

步态是四肢关节、肌肉及躯干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指足部运动的姿态,走或跑的方式。步态分析可以提供患者步行时的客观资料,如步长、关节角度、肌肉力量等,揭示有无步态异常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帮助做出决定治疗或矫正异常步态的方案;通过随诊复查,评估治疗前后的变化。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与康复实践,成为评估患者步行能力、步行状态及步行预后的重要手段。

(一)步态的基本测量

1.步长:又称步幅,指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两点之间的距离。正常人约为50-80cm。

2跨步长:又称跨距。是同侧足跟(或足尖)前后两次着地点间的距离。正常人跨步长是步长的两倍,约为100-160cm。

3.步宽:是一足的纵线至另一足的纵线之间的距离,正常人约为5-11cm。

4.足角: 是足的长轴和纵线形成的夹角,正常约为6.7度左右。

5.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35步/min左右。

6.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有关,测量方法为令患者步行10m 所需时间,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65-100m/min左右。

以上步态要素与年龄、性别、身高均有相关性,可呈不同程度变异,形成各人的步态特点。因病理因素使步态变异,超出一定范围时则构成异常步态。

(二)步行周期

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一个步行周期人为分为两个时期,即是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支撑期和离地腾空向前挪动的摆动期。正常人的站立期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摆动期占35%-40%。每个时期又根据经历过程细分为若干个时期。有传统的划分法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RLA)医学中心提出的RLA划分法,以后者为常用.

(三)步行周期中的骨盆和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及主要肌群活动

正常步态的维持应有躯干、骨盆、髋膝踝关节、下肢肌肉以及上肢的共同参与,是复杂的协调运动。同时步行活动是三维的空间活动,因此步态分析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矢状面观察,由侧面观察步态,按RLA对步态的划分,取八个画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阶段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所取的角度。躯干上部应正直,速度加快时稍有前倾,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运动相反,可减少躯干的摆动以维持平衡。肩关节自由摆动32度,屈曲8度,伸展24度。冠状面观察,从前面或后面观察步态,分析重心的上、下移动。步行时身体重心并非维持在同一水平面,单足支撑重心升高,双足支撑重心下降,为减少重心上下移动过度,骨盆配合一定的运动。水平面观察,从上面观察,分析骨盆及躯干上部的旋转运动。摆动期骨盆做前后的旋转运动,伴随骨盆的旋转,躯干上部做轻微的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的转动,以减少身体的扭转。

    当正常人以舒适的速度行走时,效率最高,单位距离能耗最少,肌肉做功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重心的惯性前移及反复的失平衡和恢复平衡过程向前推进。此时下肢自然摆动周期达到最佳状态,下肢肌电活动也最少,步行周期中各段时间内将身体向前移动所做的功,实际上主要是由重力和惯性提供,而不是依靠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推进力。然而,下肢各肌群参与短暂的工作,有节奏地收缩与松弛,以便于血液灌流和新陈代谢,保证行走活动能够长时间进行。其中臀大肌、股四头肌和足背屈肌主要是在站立相早期参与工作,并分别起到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控制足平放速度的作用,避免人体向前倾斜。腓肠肌等小腿后肌群主要在蹬离期参与工作,以推动身体重心向上和向前。臀中肌和臀小肌等外展肌群主要在站立相早期工作,以稳定向对侧倾斜5度的骨盆。绳肌则主要在摆动期后期发挥屈膝伸髋作用以减速,接着在足跟着地后与股四头肌协同工作使膝屈曲程度控制在15度以内范围。


二、步态分析方法

(一)目测分析法

由受过训练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通过观察患者行走过程,作出步态分析的结论。此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性质,不能定量,主观成分较多,难以准确比较。但此方法不需器械仪器,简便易行,一般能鉴别出步态正常与否,并初步确定异常性质,因此临床应用广泛。进行检查时,嘱患者以习惯自然的姿势和速度来回步行数次,检查者从前方、后方和侧方反复观察,然后根据需要,让患者做快速和慢速行走、上下楼梯、转弯、立停及绕过障碍物的行走,必要时闭眼站立与行走。对使用助行器者,宜在使用与不用这些辅助具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步态观察,了解使用情况及使用效果。

(二)定量分析法

此类方法借助器械或专用设备来观察步态,可得到较好的定量分析资料。所用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以及能留下足印的物品;也可以为较复杂的,如动态肌电图、录像或高速摄

影等设备;还可用专门设备如电子量角器、测力板或测力台,甚至用步态分析仪来进行此项工作。定量分析法所用分析参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时间距离参数、运动学参数、力学参数、步行周期参数、肌电活动参数和能量代谢参数。时间距离参数分析跨步长、步长、步宽、足角、步速及步频等项目,在一般机构都能进行,因而应用广泛。


三、病理步态

造成异常步态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肌肉骨骼疾病,也可以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疾患。其中包括:关节活动受限、活动或承重时疼痛、肌力下降、感觉障碍、平衡和协调障碍、截肢后等。

(一)短腿步态

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倾斜下降;对侧腿摆动时,髋膝关节屈曲与踝关节背屈加大,出现斜肩步。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用足尖着地行走。

(二)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髋关节屈曲挛缩患者,站立时腰椎常过伸,骨盆前倾,行走时步幅缩短。

膝关节屈曲挛缩,如挛缩小于30度,仅在快速行走时才出现异常步态;如超过30度,则慢速行走也不正常,其表现与下肢缩短相同。

膝关节伸直挛缩者,由于患腿变得过长,该腿摆动时须髋外展及同侧骨盆上提。

踝跖屈挛缩和马蹄足畸形者,行走时患腿足跟始终不能着地,且摆动时膝髋过度屈曲,以防足趾拖地,呈现跨越步态。

(三)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

行走时左右摇摆如鸭步,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症。

(四)减痛步态

患肢站立相时间缩短以减少患肢负重,步幅变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差别。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五)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者,因足下垂,摆动期增加髋及膝屈曲度以防足拖地,形成跨越步。

股四头肌无力,患者站立相不能主动维持伸膝的稳定,故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若同时有伸髋肌无力,患者常须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股神经损伤等病症患者。

臀中肌无力时,无力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表现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防止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向前摆动。双侧臀中肌受损时,行走时左右摇摆,称臀中肌步态或鸭步。

臀大肌无力时,伸髋障碍,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仰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

(六)偏瘫步态

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其典型特征为:患侧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足尖先着地后全足底着地形成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进,摆动期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故又称划圈步态。

(七)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功能障碍时,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9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八)剪刀步态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摆动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互相碰撞,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是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典型步态。

(九)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或其他基底核病变时,是一种极为刻板的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手臂摆动缩小或停止。

(十)截瘫步态

脊髓损伤的患者,因损伤节段不同、治疗是否及时、方法是否得当、其步行能力有很大差别,步行时常用腋拐,通过摆至步、摆过步或四点步行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