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漱玉词》辑本中,《多丽·咏白菊》是现存词(五十首左右)中最长的一篇,赋体入词,极尽
铺陈之能事,而其落脚点为最后三句“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解开这道词的密码,竟然发现这是
李清照留给后人的一首千年网文。
李清照在《多丽·咏白菊》中写到:
多丽⑴·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⑵、无情风雨,夜来
揉损琼肌⑶。也不似、贵妃醉脸⑷,也不似、孙寿愁
眉⑸。韩令偷香⑹,徐娘傅粉⑺,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⑻、屈平陶令⑼,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
蕴藉⑽,不减酴醾⑾。
渐秋阑⑿、雪清玉瘦⒀,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
皋解佩⒁,似泪洒、纨扇题诗⒂。朗月清风,浓烟暗
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
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⒃。
词句注释
⑴多丽:
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此词是《
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⑵潇潇:疾厉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⑶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贵妃醉脸:唐
李浚《
松窗杂录》记载,中书舍人
李正封有咏牡丹花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唐明皇很欣赏这两句诗,
笑着对他的爱妃杨玉环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
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⑸孙寿愁眉:《
后汉书·梁冀传》:“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⑹韩令偷香:韩令,指
韩寿。《
晋书·贾充传》谓:韩寿本是
贾充的属官,美姿容,被贾充女
贾午看中,韩逾墙与午私通,午以晋
武帝赐充奇香赠韩寿,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
徐昭佩。《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
大怒而去。”傅粉
: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魏略》称何晏“美姿仪,面
至白,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⑻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⑼屈平陶令:屈平是
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⑽蕴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⑾酴醾(tú mí):即
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⑿秋阑:秋深。
⒀瘦:一作“度”。
⒁汉皋(gāo)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
列仙传#
》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
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东宫。相传曾作《
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
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
长夜漫漫,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之上依旧让人感觉到孤单、寂寞、冷清。
凄风冷雨好不自觉,为何在夜里摧残着着百花中的冷傲的白富美,想起来就蓝
瘦香菇!
看那娇嫩的白菊,既没有杨贵妃微红醉脸般摄魂,也不似孙寿娇柔愁眉的
做作,是何等的妩媚,别再像她俩集万千恩爱与一身。
人逢贤良品自高,即使你把香奈尔5号的香水、韩国stylenanda 3CE牌粉饼
送给她,也不会有此获得感,物质的富有哪有精神的富裕来得充实。白菊自当
与自尊自爱的屈原和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令的品性相配。
料峭寒风撩起你的优雅,满身的清香随风远送,那蕴藉着荼蘼般的淡雅,
才是你花中君子的神韵!
秋将尽,寒风凛,冰打霜夺,如今愈发精清玉润。这也是我即将离去的时
候了,只能对友爱之人深深惜别。凡夫俗子又如何能够理解她零落的不甘、抗
争的悲伤呢?你看她忧愁凝聚,谁不欲解珮相赠;她洒泪纨扇,谁不愿题字以
送?
这明月清风,那浓雾秋雨,已经奈何不了她了,也只得让她日日憔悴,芳
姿瘦尽。天若有情天亦老,我若纵情我哀叹,现在纵使百般爱惜,千般挽留,
她还是要在凄风细雨中凋零。唉!世人如果都像我一样懂得爱护、欣赏,怜惜
眼前花,眼前的人,又何须空叹屈原、陶渊明,追忆他们品菊、爱菊之举呢?
《多丽》,唐教坊曲名,杜甫《丽人行》诗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多丽”一词,
出自此。传入北宋,用为词牌。毛先舒《填词名解》又说:唐朝张均家妓叫多丽,擅长弹琵琶,会赋
诗填词,后以此为名。唐教坊曲有《绿头鸭》,与之相同,这很可能是《多丽》的本源。这个词牌名
用平韵入声的叫《绿头鸭》,一百三十九字,前片六平韵,后片五平韵,用仄韵的叫《多丽》,后不分。
所以,《多丽》又名《鸭头绿》、《陇头泉》、《跨金鸾》。聂冠卿《多丽·想人生》是现存宋词中第
一首长调,入声韵,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慢词佳作之一。柳永《多丽·凤凰箫》、晁端礼的《多丽·晚
云收》,平韵。李清照《多丽》较之稍晚。
此词咏白菊。颂白菊的色、香、味、形、神。作者心系白菊,似已忘己。却让人感受到背后的“我”是
那样的孤单、孤傲、落寞、品高。小楼寒的 “寒”,为全文定下基调。这个“寒”是心寒,彻骨寒。这个
寒来自哪里,有小家遭灭,家族遭受打击,甚至灭顶之灾的寒,更有国家政治黑暗,内乱外敌入侵风
雨飘摇的心寒。这个寒,以前作品从没有过。作于1104年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同样是咏菊
的词,作者跃于字里行间,高喊着的是“愁啊愁”,“人比黄花瘦”,感受的是“凉”,内心向往两情相依,
盼团圆,思丈夫。跟《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相比,我们发现作者心态变了,隐身了,没有了丈
夫可期,家人可聚,自己的处境大寒。作者对花居然念起“人情”。人情是个神马东东?!她不得不认
真思索。
清代梁奉直有联:“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意为:要想知道人世的滋味,只有尝过胆的
人才能知道有多苦;不知人情的冷暖,你就细细体味、感悟花开花落,定会有收获。
宋朝的李清照可能感受到清代梁奉直的这对句联之意,或者说这副对联写出了李清照当时的感受:女
词人百无聊奈,长夜难眠(夜长帘幕低垂)。无限恨,无人可诉衷肠,也不想对谁诉说。于是寄情于
楼外的白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斗不过皇帝高官,斗不过天,斗不过地,
也斗不过风雨。恨意萦怀,怒发冲冠!
作者如泣如诉,念叨白菊的好!一连秒杀四人!杨贵妃倾城倾国,唐明皇对她是三千宠爱于一身,美
不美?孙寿东汉权臣梁冀之妻,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等以为媚
惑,媚死人。晋韩寿美长得太漂亮了,领导的千金居然奋不顾身地跟他玩起了。年岁不小的徐
娘借傅粉打扮来吸睛。这四人无不美艳惊人,但杨贵妃连嫁父子二人,秽乱宫闱,引发安史之乱,实
在为人不齿!孙寿助丈夫梁冀梁氏家族显赫无比,一个姐姐、两个妹妹成皇后,六个姐妹为贵人,高
官达五十七人。后来梁冀获罪被诛,孙寿自杀,结局悲惨。韩寿很幸运,领导收他做了女婿,不过靠
脸吃软饭我还真就瞧不上。徐娘呢,人老珠黄,只能靠傅粉装嫩勾引异性,太恶心!四人的美冲天,
但品德差,结果是直接拍杀!这样的女人真是“红颜祸水”,家庭、社会、国家遭殃,如菊花之品的美
女李清照深受其害,所以恨得牙痒痒!有和白菊相媲美之人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的屈原,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他们身正品高风韵跟白菊最相宜。
下半阙继续描摹白菊形、行之美,可惜艳花更遭风雨,多留一分半刻也无一丝可能。万般无奈,作
者宽慰道:“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一首词中,两次出现屈原、陶渊明。前次正面褒扬,
这次说何必,反说,一个“更”字,再做强调!这就让人搞不清楚作者是褒扬还是弃置?问题出在“人
情好”上。人人相互友爱,真诚相待,应时菊赏,就不必死死记挂着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
采菊东篱!但人情何时能好,好得了吗?尤其是作者经历了家国的种种打击,她还会相信人与人之
间存在纯洁的真情吗?她的生活比胆苦!
所以,这里可试解:罢了,不要再相信什么君臣、夫妻的所谓真情,只能独自思念行吟泽畔忠贞的
屈子,采菊东篱放逸的陶潜!只有他们才是菊的知音!
这首词通篇无愁,尽是恨,没有爱情,只有形而上的风韵品德!与她中青年时期的作品明显不同。
作为长调,李清照用得极少,语言大师不是浪得虚名!除非自己排解不了、需要反复铺陈的主旨才
会采用。在这里,作者用心在品,欲说还休,表明自己的心:我是一个坚持品德之人。形式上,用
典较多,几乎贯穿全篇,不同于正常的通俗简洁形象。说理为主,与以往抒情为主不同。
由以上分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表明这首词写于作者晚年,而不是1104年,或者1107年,
当写于二次婚变后,家破国将破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文
选评》编定这首《多丽·咏白菊》创作时间为1106年前后,愚以为是不正确的。当然,如果哪位大家
有更充分的证据,我会俯首恭听,毕竟学术思想在交锋才对会有共识,在争议中才会产生共鸣。
(转帖时曾加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