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虽然笔者是保险行业的持牌人,但是通篇不会出现任何的广告、产品或公司的信息。写这篇文字的目的,主要是来解答身边越来越多富有风险管理意识的八九零后经常问起的问题:我有社保该不该买保险?第一份保险要买什么种类的?保额买多少合适?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我有社保了,是否还需要买保险? 我国的社保体系确实是一个强大的国民福利,因为通过医保看病可以省却70%以上的医疗费用(当然很多进口药物和器械都不能报销)。因此,工薪阶层拥有了最基础的医疗保障。然而近年来,自主创业、频繁跳槽、间隔年,似乎成为了八零后惯常的生活模式;并且追求最高品质的医疗环境(例如在海外私家病房住院治疗)也成为了中产阶级追求生活品质目标的一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八零后还是会选择给自己和家人再加购一份跟身的商业医疗保险,给自己和爱的家人一个更全面的保障。 当然,保险也是家庭理财的重要一环,有了医保还是否需要买商业保险还取决于家庭收入、预算。著名的理财4321理论建议,家庭收入的10%应用于保险支出,去转移家庭支柱因意外、疾病而不能工作、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现有的经济生活水平的风险。就算现在再富有,未来也可能会有生意失败的时候;就算现在不够富裕,将来万一遭受灾难,可能被拖累到一贫如洗。因此,挪出一笔钱(10%)用于保险、储蓄是十分必要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三十而立的我们适合买什么类型的保险? 许多预算有限的家庭一上来就问给孩子买什么保险,自己的保险暂时没有预算先搁置,其实这个观念是有问题的。父母才是孩子的经济保障,如果自己都没有做好保障,万一自己发生不幸,小孩子也没有了保护伞,况且小朋友的生病风险肯定低于大人,最应该先买的还是大人自己。而且如果万一发生不幸,还房贷、养孩子的重担就要全部压到另一半身上,这时候如果有有一份人寿险的话,相当于将这种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而立之年,经济压力大,对于大多数有社保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消费型重疾险(注意:社保里面涵盖的大病险,是实报实销且有比例限制的),如果预算充裕,首选储蓄型重疾险(价格远高于消费型)。储蓄型重疾险是一个集人寿、医疗、储蓄功能为一体的险种,在确诊保障范围内的疾病时,保险公司赔付一大笔保额出来,而无论实际需要花费的医疗费用是多少。毕竟消费型虽便宜,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增长,一辈子交消费型肯定不划算,而保终身的储蓄型重疾险虽然保费贵,每年都是一样价格,还可通过派的红利抵抗一定程度的通胀,未来如果不再需要还可以退保取回本利(通常是要在15-20年后)。消费型和储蓄型保险的区别相当于租房子和买房子的区别。 重疾险保额的选取也是时常被问到的问题。通常建议保额选取要以家庭经济支柱万一发生事故而需要维持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所需要的钱为依据。香港某家保险公司建议保额选取在年薪的5-10倍,该公司公布的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来香港购买重疾险的国内保单的保额是在15万美元。 除了重疾险,而立之年的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消费型高端医疗(高端私家病房住院的需求)、储蓄险(退休基金的需求)、人寿险(保护家人的需求,储蓄型重疾险也有这个功能)。 三、如果要给初生婴儿买保险,应该怎样买? 买保险的最大意义是保障,其次才考虑理财、投资属性。因此小孩子的保险首选也应是医疗和意外,其次才考虑教育理财。实报实销型的医疗保险如果可以报销门诊是首选的,因为小孩子在成年之前住院的几率小,门诊风险大;储蓄型重疾如果初生婴儿买就相对便宜了,对大多数家庭还是可以负担的,而且是可以保终身的;意外险(消费型)也是有必要的,这个跟着幼儿园买就可以了,自己买也就是每年3位数的支出。 教育储蓄的话还是丰俭由人了。有前瞻性的家长希望把孩子每年的压岁钱存起来买储蓄型保险,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孩子,未来孩子成年后连本带利提出来,可以滚到一定的额度作为出国留学基金、或是创业基金、结婚基金等用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我们退休的父母还该不该买保险? 八零后的父母一代对于保险的认识比较少,除了社保一般不会给自己买什么保险,也有不少是社保也没有的。老实说60岁以上的父母买商业保险已经不划算了,杠杆甚低(保额与保费的比例)。但是如果说风险高(例如有家族病史)、预算足的话还是可以考虑消费型癌症险,还有储蓄型重疾险(如果还买得到的话,毕竟是储蓄型,兼具人寿、理财功能,要选择最长交款年限,拉大杠杆)和意外险(返还型)。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有说得不妥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来,一起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