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肉宁愿倒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对士兵真的很刻薄吗

 好了明理 2017-03-12

酒肉宁愿倒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对士兵真的很刻薄吗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将兵出北地郡,袭取河西。

饱受打击的浑邪、休屠二王及各部落小王在祁连山北麓一带收拢了残兵败卒,将焉支山以南的牧民畜产全部撤走,坚壁清野,准备死守焉支山。

焉支山,亦名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又称大黄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东西长约三十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十公里,有“甘凉咽喉”之称。

浑邪、休屠二王以为,只要死守焉支山,霍去病就对自己无能为力了。

谁料,霍去病继续将自己的纵深大迂回战术贯彻到底。

他引军由北地郡往西北渡黄河,翻越贺兰山,渡过钧耆水(即今山丹河下游),横穿越腾格里沙漠,到了居延泽遂九十度转弯,沿弱水(今内蒙古黑河,又称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西北向流入居延泽)而下,准备绕到匈奴人的背后再发动攻击。

这真是非狠忍之人而不能为。

要知道,这样一次迂回,得绕道数千公里,并在总面积之和高达九万余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中穿行,这真是令人生怖。

霍去病就是这样一个狠忍之人。

他毫无惧色,引领着一万多骑兵展开了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迂回。

实施大迂回战略,必然依托于广阔的战争空间,如果不能营造出一个广阔的战争空间,就难以实现既定的战略意图;其次,在大迂回战略下,必须以密集的队形冲击敌方,打乱敌人的部署,能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为己创造有利战机,以形成大纵深作战。再次,大迂回战略讲求行军速度和突然性。十九世纪欧洲有句名言:“速度和突然性,可以代替数量。”意指战场上的迅速和突然的攻击,可以改变兵力多寡对比。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比步兵或其他兵种远远占有优势,除了冲击力巨大之外,其作战速度和灵活程度也大大丰富了骑兵军团的多变战术。

此外,大迂回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大迂回战略的胜利,也离不开其他因素和条件如后勤保障、各兵种合理配备、政治攻心等等。

酒肉宁愿倒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对士兵真的很刻薄吗

霍去病觉得,自己的骠骑部队是清一色的轻骑兵,高速、突然、攻击力强,以迂为直,避实击虚,节省兵力兵器,加速战争进程,可以打对方措手不及,从而控制战场主动权。

时值六月,大军走在如烤炉一般的沙漠上,穿越漫漫黄沙,历经种种难以想象的艰辛,走过无数险峻无比的山道,终于出现在了河西走廊的大后方。

敦煌以西祁连山以南的小月氏部落惊呆了。

在他们看来,汉军简直就是天兵神将——如果不是上天派下来的军队,又怎么会拥有这样一种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力?

面对这样一支军队,负隅顽抗,实在不是明智的事。

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明智的做法:弃械投降。

自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下二千五百人向汉军投降。

这些降兵自告奋勇,愿意在前面带路,带汉军抄近道到浑邪、休屠二王的背后进行袭击。

霍去病因此得以从容经过酒泉,直奔祁连山。

“祁连”是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的意思。其东西长87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山峰多在海拔4500~5500米之间,主峰高达5808米,受大气环流的特殊影响,山上终年积雪,冷,道路难行。

汉军踏着积雪,冒着严寒,克服种种困难,蓦然出现在浑邪、休屠二王的后方,浑邪、休屠二王及其部众做梦都没想到汉军会出现在自己的后面,他们的表情和之前的小月氏人初见到汉军时的表情别无二致,稍稍不同的是他们的心情,毕竟已经和汉军厮杀多年,他们的表现没有象小月氏人那么温顺,首先想到逃跑……呃,还有抵抗。

说抵抗其实并不确切,顶多就是挣扎,挣扎一下,仅仅一下而已。

他们略作挣扎,就作鸟兽散,四下逃命去了。

霍去病纵骑四击,战果辉煌: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

就这样,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汉军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终于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好这一仗,汉武帝特意命合骑侯公孙敖会合霍去病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共袭取河西。同时,又命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领一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部,以迷惑伊稚斜,掩盖汉军收取河西的战略意图。

李广急于立功,独领四千骑兵以每日数百里的速度急行军先行,由卫尉张骞率万骑殿后。

由于左贤王的地位和实力在匈奴人中仅次于单于,且当李广遇上匈奴左贤王乌维部,双方的兵力对比竟是四千对四万,因此,战斗打得极其艰苦。李广的儿子李敢又是率骑闯匈奴大阵,李广又取来了平日轻易不用的大黄弩专射匈奴将领,仗打了一天一夜,一直打到第二天张骞部赶到,匈奴大军这才解围退去。

李广损兵折将、功过相抵,封侯无望。

而配合霍去病一同出兵的公孙敖自出北地郡,就分兵并进,拟从两面夹击匈奴人。可是,公孙敖却迷路了,他率领着部队在腾格里沙漠里转了好几个来路,都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退回了北地郡。

这里有一个问题,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迷路事件为什么总会出生在李广、公孙敖这些人身上,而霍、卫甥舅怎么每次出征,而且是在大草原、大沙漠里长途迂回,都好象是在自己家庭院里散步一样,永远不会走失呢?

太史公认为是汉武帝偏心眼,把军队中最精锐的将士都安排给了霍、卫甥舅,此外,他们甥舅运气奇佳,常常得到老天眷顾,保佑他们。

把精锐将士都安排给他们倒是实情,但要说是老天保佑,那只能是满嘴胡柴了。

实际上,霍、卫甥舅每一次出兵,都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就冒冒失失地行动的。行动前,无不做了精密的研究和分析,完全掌握住匈奴的生活习性和生活规律,再有,就是善于做俘虏的思想工作,感化俘虏、转化俘虏,把俘虏拉进自己的阵营,成为自己可堪信任和使用的人,最大地利用俘虏的特有的价值。这样,在长途征战中,就来往自如、得心应手。

这一场大战是霍去病进行了数千里大迂回后所进行的大兵团突袭闪击战,战果辉煌,大获全胜,沿续了卫青突袭匈奴战争的优势,使得大汉帝国在对匈奴的斗争呈现出梯次发展的势头。而霍去病本人也按自己的战术思想构建起了一种化迂为直、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在高速运动闪击制胜的全新战法,为汉军的大兵团长途奔袭战术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证明了该战术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霍去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卫青每战必力保后勤供应路线的畅通不同,他根本不需要后方辎重补给部队,而是凭借着精准的侦察系统,完全就粮于敌,打到一地吃到一地,缴获的粮食就地补充,吃不了的就全部销毁。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曾对军队出国作战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进行过对比,指出,在军需运输方面,“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像霍去病这样远离国境数千里,如果所有的军需物资都需要从国内输送,耗费巨大,不但影响到国内政局的稳定,而且军队行动的速度也注定快不了,根本无法达到快速突袭的效果,也无法震慑得到敌人。霍去病沿途均取匈奴人的粮草,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免去了国内一项数目巨大的经济开支,而且此消彼长,大量地消耗匈奴的粮食储备,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另外,军队在行动中所经过的每一站,都是“破釜沉舟”的每一站——如果不能如期完成预定目标,在该站击溃敌军,那么自己将会被饿死!在这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背景下,汉军只能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霍去病的军队因此成为了顽强、悍猛、奋不顾身的代名词;霍去病本人也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向霍骠骑学习,跟随霍骠骑出塞抗击匈奴,象霍骠骑一样建功立业,成为了汉家万千热血男儿的向往和梦想。

诗圣杜甫为此赋诗云: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关于这场战役,世上还流传了一个这样的传说流:霍去病在河西立下大功,汉武帝特派使臣载了美酒前往犒劳和慰问。霍去病觉得,取此大功,个人能力是微不足道的,主要还是团队作战,是全体将士的功劳。他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可是僧多粥少、人众酒寡,怎么办?霍去病吩咐手下将御赐美酒倒入营帐旁边的山泉里,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取泉畅饮,欢声雷动。从此,此地就以“酒泉”命名。

酒肉宁愿倒掉也不给士兵吃?霍去病对士兵真的很刻薄吗

这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故事,每一个听了这故事的人,都希望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真的——少年英雄霍去病的形象本来就应该这样。

可是,太史公在《史记》卷一百一十《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去为我们描画了另一个不同版本的霍去病。在该版本中,霍去病有着富贵公子的共同通病——只知享乐,不关心他人死活。据书中所载,霍去病出征河西,汉武帝专门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而在引军归来时,车上还剩余有许许多多变腐变臭的酒肉,军中的士卒却一个个面黄肌瘦,困苦不堪。甚至,大军在穿越草原、沙漠中,很多士兵由于粮食匮乏,饥饿得艰于举手投足,但霍去病还在军中玩踢球游戏。如果这一切是真的,很难想象霍去病的军队会拥有那么强悍的战斗力,也很难想象霍去病的军队会那么团结,那么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驱使。

而实际上,霍去病是不是一个热衷于玩乐的花花大少呢?

此战结束,汉武帝为了嘉奖霍去病,在长安最豪华的地段兴建了华美的府邸,要送给他。

霍去病却用了八个铿锵有力的字进行了婉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已足以让他彪炳史册、流传千古。

后世的英雄人物,如赵云、如岳飞,都借用和转换过这八个字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人们的每一次转述,都能让无数性情中人为之血脉贲张、激情澎湃。

这八个字,已成为历代爱国志士的箴言,多少年来,始终震响和回荡在戍边将士的心头、永久不散。

这八个字的原创作者霍去病,从他一生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也真是将国家的安危、社稷的轻重、军人的荣辱看得比什么都重。

对他而言,击灭匈奴无疑就是他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偶像,人们为他的绝世风采而倾倒,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高歌,为他那不恋奢华一心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这种崇敬、热爱、追思,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无视士兵死活的霍去病和与士兵共生死、以击灭匈奴为自己终生追求的霍去病,哪一个更接近历史上真实的霍去病,读者们自己可以作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