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黛丽·赫本最后的日子

 LicorneUnique 2021-01-14

赫本老了。

那张连上帝都要亲吻的脸颊被干枯的皱纹撕得四分五裂,优美纤细的天鹅颈垂了下来,柔嫩无暇的皮肤也支离破碎。

年迈的赫本

迟暮的美人该何去何从?打碎镜子,自怨自艾?还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今天我们来看看赫本最后的岁月,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晚年的赫本在瑞士家中的花园里,她喜欢在这里散步、看书

1988年,在客串斯皮尔伯格作品《直到永远》后,赫本告别了影坛。就在息影前不久,在一个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募捐的音乐会上,赫本和基金会执行主任詹姆斯·格兰特相识,格兰特被赫本情深意切的演讲所打动,邀请她担任亲善大使,赫本接受了邀请。

赫本的息影之作《直到永远》剧照,电影里她客串了一位天使

1988年,赫本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身份踏上了漫漫长路,第一站就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同一年,她走访了南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她为饱受战争摧残,忍饥挨饿的埃塞俄比亚妇女儿童们痛心,也为基金会在南美取得的成绩而欣慰。

赫本背着孩子在一顶阳伞下,此时她正在走访镇上的一家粮食分配中心/埃塞俄比亚Mehal Meda/1988年

赫本在埃塞俄比亚/1988年

和委内瑞拉的孩子们在一起/1988年

1989年,赫本到达中美洲的苏丹,参与了联合国的“苏丹生命线”工程,探望在苏丹内战中饱受颠簸的孩子们,这一年她还走访了同样贫困的孟加拉国。根据同行的摄影师回忆,她看到那些瘦小无助的孩子们,就上前去毫不犹豫的把他们抱在怀里,她就像传说中的花衣魔笛手[1],孩子们到哪儿都围着她,跟着她。

赫本在1989年走访苏丹,这张图片摄于 Muglad 营地,这个营地旨在帮助南部地区饱受内战之苦的人们逃离战乱

赫本在苏丹,对于“苏丹生命线”这个项目,赫本认为,即使这个行动只能达到它一半的目标,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了。因为它不只拯救了几千条生命,而且给了苏丹希望。

赫本和孟加拉国的孩子们在一起

赫本骑着一辆人力车带着孩子们/孟加拉国/1989年

1989年,赫本在日内瓦发表了演讲《和你在一起》,她回忆了二战时期那个贫病交加的少女艾达(赫本二战时期的化名)是如何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手中获得了宝贵的食物,挣脱了倒毙街头的命运,也控诉了贪婪的发达国家罔顾千百万贫困儿童生命健康的行为。在这篇演说中,你可以"听到她的声音,她的责任感,她的灵魂和她深刻的直率性情。"[2] 

赫本在伦敦举行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记者招待会上发表演讲/1992年9月

赫本对于公益事业的热情与她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赫本出身于贵族之家,父母离异后随母亲定居荷兰。二战中荷兰被纳粹占领,遭遇大饥荒,赫本一家的生活贫困潦倒,一度只能吃郁金香的鳞茎并靠大量喝水填饱肚子。

13岁的赫本,在荷兰她度过了悲惨的少女时代

少年时期的营养不良导致赫本终生身材瘦削。再加上年少的时候父亲离家让她极度渴望父爱,奠定了她渴求别人关爱、也愿意全身心关爱别人的性格特征,看到被战争、饥饿折磨的遍体鳞伤的孩子们她更是感同身受。

赫本和她的父亲在比利时的家中,在她6岁的时候,父亲离家,突如其来的孤独恐惧以及对于父爱的渴求让她渴望他人的爱,也愿意全身心爱护别人/1933年(左)1934年(右)

1990年赫本到访越南,着手和当地政府讨论关于接种疫苗以及纯净水计划,她换上苗族人的服饰,和苗族的孩子们牵着手走在土路上,笑容纯净,表情安然,不变的依旧是那双坚定温和的眼睛。

赫本身穿苗族服饰,和越南的苗族人在一起/1990年


赫本在越南,和孩子们在一起

1990年,赫本为女作家莫海德的《背叛——关于今日世界中儿童暴力问题的报告》一书作序,她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些在痛苦煎熬中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成为政客空谈的牺牲品,帮助他们更好地活下去。

赫本抱着襁褓中的孩子

赫本笔下饱受摧残的埃塞尔比亚母亲和孩子,这幅画被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贺年卡封面

“爱可以治愈、可以修理、可以改进世间的一切不美好,可以使所有的事情变得完美。”

                                                 ——奥黛丽.赫本 

1992年,赫本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工作量增加了不少,日程表安排的满满当当,她肩头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一年,她拖着羸弱的身躯坐在货运飞机里的米袋上,辗转10多个小时飞到战火纷飞的索马里。

赫本在1992年走访被战火洗礼的索马里

疾病、饥饿和战争像恶鬼一样紧紧的缠着这片被上帝遗忘了的角落。大量因传染病和饥饿死去的儿童被堆在货车上一车一车的运走埋葬。“我仿佛走进了噩梦里”,她说。

赫本抚摸一名极度营养不良的孩子,她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已经太晚了,但是很多还来得及”,这张图片摄于索马里拜多阿的救济中心/1992年

然而赫本总是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她安抚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孩子和母亲,展开考察并实行救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是最好的招牌。“人们可能不知道奥黛丽.赫本是谁,但是他们却认得 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英文缩写)这个名字,看到这个名字,他们茫然绝望的目光就会被擦亮。”

和索马里妇女儿童们在一起

一转眼,赫本担任亲善大使5年了,在这5年里,她走过了埃塞俄比亚贫穷的村落,索马里的难民营,越南的乡间小路,苏丹的救济中心......在这些地方没有人认识赫本,人们只知道每一次标有UNICEF标志的飞机降落之后,都会从机舱中走出一名女子,几乎和她们一样消瘦羸弱,却温柔安静,眼中满是善意。她一刻不停的走着,走着,直到有一天,她再也走不动了。

赫本和她的“灵魂伴侣”罗伯特·沃尔德斯在她最后一次的亲善大使访问中/1992年

1992年末,就在走访索马里后不久,赫本被诊断出阑尾癌,她被接回瑞士,和亲爱的家人们度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节。病情迅速恶化,彻底吞噬了她,弥留之际,儿子问她有没有什么遗憾,“没有,没有遗憾……”她说:“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1993年1月20日,天使飞回了天堂。

赫本在瑞士的家中,和家人度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节/1992年

在担任亲善大使的5年时间里,赫本到访过20多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为那些因饥饿而奄奄一息,战争而颠沛流离,缺乏维生素而面临失明的孩子们发声,和她的联合国同事一起,为落后地区的儿童,争取到了6000万美元的国会拨款,第一次让索马里的难民儿童问题得到全世界关注。那个曾经在纳粹铁蹄下瑟瑟发抖的少女,走下了好莱坞的璀璨舞台,成为了全世界为之称赞的人间天使。

“那是在孟加拉国,一些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有一个坐在树下的小姑娘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把她抱起来紧紧的搂在怀里,那孩子因为小儿麻痹症瘸了的腿无意识的耷拉着。赫本向我们走过来,双眼含泪,在这之前,我们谁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孩子。”赫本的同事们讲述了图片中的场景。


赫本关于埃塞俄比亚慈善活动的访谈

1992年赫本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奥斯卡将人道主义奖颁给了她,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表彰赫本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雕像揭幕(左)赫本生前的好友以及伴侣和雕像合影(右)

现在让我们回到篇首的话题,赫本老了吗?


赫本担任亲善大使的五年里,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和欢迎。

随着岁月增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帮助自己,一只帮助他人。——赫本

岁月会侵蚀美丽的容颜,可是无论时光如何变幻,那双犹如小鹿一样清澈纯净又果敢坚决的眼睛却从未曾改变,它看过好莱坞的闪耀繁华,也见过第三世界国家的痛苦颠簸,饱含热泪,满眼深情,连同那颗关爱和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永远不会老去。

她是天使,她曾经来过人间

注:[1] 花衣魔笛手是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传说在德国普鲁士的哈梅林发生鼠疫,后来来了个身穿红黄相间及地长袍的魔笛手吹起笛子,全村的老鼠都在笛声的指引下跑到了河里,但是村民背信弃义拒绝支付酬劳,于是魔笛手又吹起笛子,全村的小孩都跟着他走了。

       [2] 这句话来自赫本的儿子肖恩为母亲撰写的传记《天使在人间》中关于这次演讲中的评价,他说“回顾我母亲的一生和她所取得的成就,在她为社会所做的许多贡献中,最令我骄傲的是她为儿童所做的工作。”

编 | mickey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不可错过的精彩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