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撼揭秘林黛玉“泪尽而逝”

 风临酒把2 2017-03-12
        经典小说《红楼梦》,因未完璧传世,而留下古今无数种人物结局的猜想,而“黛玉之死”又是这些猜想中最另读者难以释怀者。在关于黛玉夭亡的种种猜想中,读者普遍接受的结局就是“泪尽而逝”,这其实不仅符合小说的开篇绛珠仙“还泪”伏线,也从心理上让读者有一定慰籍效果。
     
        大概因为近期连发两篇博文都涉及黛玉之死的讨论,尤其重创刘心武“湖说”后,有不少朋友,持续讨论,并认为既然“泪尽”而亡是正解,吴本林黛玉月圆之夜吊死,就是支持吴本者自打耳光,还用着啪啪啪的象声词,真是让我似耳闻此声颊烙指痕。
    
        “泪尽”之于《红楼梦》,从传书之始就有,首先从批书集团的笔记,可以看到类似的蛛丝马迹,比如传说中的“靖本”《石头记》、胡适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及近年发现的天津庚寅本《石头记》,都有一条批语写到“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虽然这是说润色人“芹”的,但批书集团的与作品存在密切联系,据小说开始伏线得出林黛玉最终“泪尽而逝”有着其情由合理之处。
     
        小说第一回有一段浪漫主义的内容: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風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風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風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不仅伏线如此,在有些批语中,直接就点出了黛玉结局也文丝不差,在南京图书馆藏抄本、戚廖生序抄本以及蒙古王府藏抄本的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小说写到贾母把两个“可怜见”的小戏子特意叫上前给赏赐果肉小费,王熙凤说其中一个太像某人,大家都心照不宣,宝钗等人只笑不说,贾宝玉挤眉弄眼也未挡住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说出太像黛玉的话,事后史湘云使小性子,觉得自己说句话都要看眼色,卷铺盖就想走,宝玉解释一番不提,那面黛玉小性子就更大了,原文写道: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这段文字后,南图、戚序、蒙古,包括庚辰本,都留下一条线索批语: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将来泪尽夭亡”,据此,可以确定小说后部中,林黛玉泪尽而亡之实。
      
         不难理解,读者望文生义的认识,认为在未传的后文中,林黛玉就像放干水库中的鱼,干涸而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猜想,泪尽是“还泪”业务的终结,只是个过程,并非是死亡的原因或者根据,2008年吴本(《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传出以来,人们看到黛玉是自缢,这才有对我文章质疑的事,其实,吴本不但与批语没有冲突,相反,是丝丝相扣。
     
        我们看看小说中黛玉生前的一些描写:
     
        在贾府灾难刚发生阶段:暂不说宝玉在山庄浑浑噩噩度日,只说黛玉因见宝玉总是不归,日日落泪,屋子里也待不了片刻,自己坐在竹林里的青石上望着遥处发怔。紫鹃催他不回,只得陪他站着遥望。不觉月色横斜、夜气发凉,黛玉才缓缓挪动步子往内间来,脸上犹有泪渍

        这里黛玉是“日日落泪”,后来她作为最后的主子而统领贾府时打死了小红:不多时,三个小厮打累了,过来问黛玉还打不打了,已经没气了。黛玉道:“死了就死了,这些日子见过的死人够多了,我泪也流干了,心也变硬了。”

     这样的话,生活在太平年代的人,很难理解,假定,你的至亲忽然一人遭到不测,你会很痛苦,如果一下惨死几个,你会觉得痛苦得迷茫起来,然而如果是一场无可抗拒的巨大灾难,比如经历了汶川地震,你所能见的幸存者都不多,这个时候,你其实早已经麻木,对生存与死亡的概念也模糊起来,认为死就是死了,似乎再没有悲伤一样,当痛苦程度升级到了巨大灾难的时候,人就自然的失去神经的敏感。这就是为何大地震或者海啸过后,要对灾区人们进行心理疏导的当代健康医学开展的必要。
     
    《石头记》小说就是这样塑造悲剧的,先是一个女孩被杀死,继而一个接一个的被杀戮,最后大观园尸骨如山的时候,或许读者都麻木起来,作者写到此处,再写黛玉在三月十九的月夜吊死,读者在无法接受的痛苦中进入麻木的节奏中,看着黛玉一步一步走上死亡: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

         从小红死后的黛玉自言“泪也流干了,心也变硬”,到文本所说“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所谓的“还泪”业务至此丝毫未差,怎么就是吴本黛玉自缢就不符原著脉络呢?

         如果你还不信服,你回头看看这一回的回目吧,这可是作者自己对黛玉之死的盖棺定论:第九十七回 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97回回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