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一抹香,识一个女子

 知识分享zhsh 2017-03-12

?

1992年,美国上演《闻香识女人》,虽然这部片子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标题党,剧情还略无聊,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它的经典地位。

个人浅薄地认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片名,为它贡献了一部分票房。

香味,会成为一个人隐秘的个人标识。比如CK在研制Euphoria香水时,请来几十名被测试者进行两轮三番的体验,在黑漆漆的房间里,通过香味想象场景,还配合电影剪辑,最后反馈给调香师,才确定了这款香水最后的香氛。

这款香水,也成为唯一一个在过去10年中推出的,至今仍稳坐全球前十大宝座的香水。

其实……对香氛的追逐,在中国的古代就开始了……

有实物为证!

宋代行炉

这是北宋耀州窑生产的熏炉。

还有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亲手绘制的名作《听琴图》,也透露了这一信息。

《听琴图》局部

画面正中有苍松一枝,凌宵花盘绕其上,树旁另有几株翠竹,环境极其优雅。树下一人操琴,二人分坐两旁,细心聆听,极为专注。在画面中心的方形几案上,摆放着一件高足型的熏炉。这是对抚琴闻香的描绘。

以上两件瓷器均来自耀州窑,在此,小编插播一条陶瓷知识。

最初,因为除体味,产生了香薰。有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各种香料用来增香除臭驱虫,防治疾病,驱寒取暖。唐代时,随着佛教的兴盛,烧香拜佛,祭拜祖先开始流行。

到了宋代,香文化发展到了高峰,礼佛时梵香所用的香炉,也更加形式多样。

在宋代名画《番王礼佛图》中,也表现了当时礼佛的情景。在画中,我们也发现香炉的另一版本——“行炉”。

《番王礼佛图》局部

图中的绿衣人手里拿的就是行炉,它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行走时,手持使用。此炉上部为圆形宽屏口沿,中部为圆形直腹,下部为喇叭形长足(如下图)。

宋代行炉

同时,在乐器独奏时,通常也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应运而生,并且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琴炉。

琴炉

琴炉造型小巧,通常作为放置在琴桌前的陈设。

香与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常用芸香夹在书中驱虫,就是下图这货。

芸香花

芸香是一种草本植物,它有奇异的香气,所以古人常用它夹在书中驱虫,也因这个原因,读书人家后被称为了书香人家,书香门第,世代书香……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香囊”

清代刺绣香囊

在《礼记》中有记载,少年拜见长辈,除了洗手,漱口,整理衣襟以外,还要带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

当然,香囊最后也演变成了一种定情信物。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曾赠予黛玉妹妹香囊。

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使用香,已经成为古人心目中,美自身,敬他人的一种习俗。古人尚且如此,现代fashion的你,让自己香喷喷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哦~

交个朋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