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雅一炷香

 闲情偶的 2018-07-16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天然香料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人类不仅取之用之

还要歌之咏之

托之寓之

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

“扈江离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一千多年前

集中西方精湛技艺制作而成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见证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恨情仇

杨贵妃最后在马槐坡自杀

后来李隆基回到长安后

挖出了杨贵妃的坟墓

只得到八个字:

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

熏香风习更为普遍,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象征着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屈原在《离骚》中写下了那么多精彩的咏叹,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

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

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

大臣们向皇帝奏事前也要先熏香衣物,

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口香糖……

由此可见,

香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喜香是人类的天性,香的美是一种原始的、纯朴的简洁美,它轻柔、飘渺、朴实无华,又无处不在。香可以很容易地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空灵的氛围,“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香与道相逢,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也可以让人悟道入禅。

中国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炷香、两瓯茶,朋友聚会时闻香、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甚至连洗澡时也有沐香的习俗。到了唐代,香道已经很盛行,宋元时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挂画并称为中国人的“四雅”。

香道,乃指从呼吸中享受香气、养身健体、凝气安神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香”有“末香”、“线香”、“瓣香”等多种。“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以防虫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 线香 ”是条状的香枝,它也叫做“仙香、长寿香”。据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或言仙香;杂抹众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烟长久,故称仙香;又云长寿香。其制繊长如线,故称线香”。

“ 瓣香 ”就是香檀木的碎块,因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叫做“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乃是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

“余尝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旧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古人焚香讲究“器为人用”,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桌上必备“炉瓶三事”,即指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器具。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道用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材质多为陶瓷、石料或铜等金属。香炉是一种意境的载体,“日照香炉生紫烟”,在香炉内焚烧香草、香木或香料,其袅袅香烟宛若神山之上终年缭绕着的云气。

箸瓶即用来放置香筷的瓶子,香盒是放置香品的容器,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香盒既用作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陈去非的《焚香》代表了古人对品香的态度:“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香道追求的是一种清旷之乐,那种依山傍水、炉烟方袅的情趣今天的我们唯有踮脚怅望,追寻那一缕青烟。

仁者爱人,静者静心,寻一安谧之处,摆上一只老式香炉,点上一柱香,静坐,闭目,任香气袅袅扑面,缓缓回旋,千种风情、万般意象纷呈眼前,如衔橄榄,其味咀嚼不尽;如聆箫音,余韵悠悠不绝,古人幽静娴雅的高雅正向我们缓缓而来。


古城宋街

现招香道馆,制香馆等各种香艺商户

传承千年香文化精髓
研究当今香养生本质 

提升典雅香生活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