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金色年华554 2017-03-12

李大嘴 大嘴读史

明 朝是一个各种奇葩汇聚的朝代。

明宪宗时期,皇帝朱见深懒癌发作,不理政事,连带着三个总理、六个部长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大家都不管事,成就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佳话”。

今天要说的就是纸糊三阁老中的老大——内阁首辅刘吉。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刘 吉还有一个奇葩的外号,名为棉花宰相。

啥意思呢?

棉花有个特性,越弹越蓬松,棉花宰相就是“不怕弹”。

明朝是个盛产喷子的年代,一帮言官上蹿下跳,为喷而喷,往往凭借着街头八卦、小道消息,逮住了就往死里喷,论点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

言官更注重骂人的过程,并不在意骂人的事实是否正确,也不管骂人的结果。因为即使骂错了,最多也就是打屁股(廷杖)。

言官的目的只有一个:成名。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无中生有本来就是言官的必备素质之一。

刘吉这样不做事情的重臣正是言官上好的靶子。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言 官各种恶毒,各种刻薄。

要是辩解几句,那正是言官们希望的,两边吵架才吵得起来。

刘吉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言官骂人,一般人都受不了,刘吉脸皮厚,不当回事,也不作解释,该干嘛干嘛。

但不要以为刘吉是个心胸宽广的人。

他做了两件事,第一,对皇帝逢迎拍马,和宦官内外勾结,这样就稳住了头上的帽子。第二,对弹劾他的言官下死手。

明朝有条规矩:不以言入罪。但刘吉可以在其他事情上找回场子,造谣中伤的本领同样炉火纯青,弹劾他的言官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史载“台署为空”,直接清空喷子的大本营御史台。

于是,世界清静了,刘吉照常混日子,静待下一波喷子的到来。

就这样,刘吉在内阁的位置上混了十八年,其中还有六年是首辅。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明 宪宗朱见深死了,明孝宗朱佑樘接班,出于稳定朝政的考虑,刘吉被留用,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朱见深是懒癌患者,朱佑樘是则个劳模式的皇帝,刘吉如果继续混,不会有好果子吃。

老司机、老混子刘吉摇身一变,开始认真工作了。

刘吉开始对国家大事发表言论,开始对皇帝的不当言行提出劝告。虽然说往往是隔靴搔痒,但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好做坏是水平问题。

刘吉以为凭着在官场的资历,有的时候,表面文章就足够了。但皇帝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皇帝朱佑樘从小在宫廷斗争中长大,头上还有着当年在娘胎里因为打胎药而留下的斑秃,斗争经验极为丰富。

皇帝想过渡期结束,名声不怎么好的刘吉就该主动离开,大家好合好散,都有面子,可是刘吉就是赖着不肯退休。

皇帝恼了,终于找了个机会,直接派了一个太监到刘吉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最好还是早点退休,不然就要你好看。

刘吉抱头鼠窜,立刻卷起铺盖回了老家。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刘 吉在中枢十八年,就没有一点贡献?

这个可以有!但好像也只有这一点,那就是不费一兵一卒,暂时解决了哈密问题。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把哈密封给了一个投降的蒙古王公,后来一度被瓦剌人占据。(其实瓦剌人也是蒙古人)。

到了明宪宗时代,吐鲁番人崛起,两度占领哈密,消息传到北京,有人说派兵讨伐,虽远必诛,有的说得不偿失,束之高阁。

刘吉想了一个办法——以经济封锁为威胁,申斥吐鲁番人。

吐鲁番人占领哈密本来就是为了从转口贸易中获利,如果生意不做了,还有啥油水?再加上明朝的强势,吐鲁番人居然乖乖地把到嘴的肉又吐了出来。

虽然后来哈密还是落入了吐鲁番人囊中,但刘吉的主意至少是不花力气保住了哈密几年平安。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俗 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据记载,红薯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

说句笑话,正因为刘吉的时代还没有红薯,他回家没事干啊,所以只能继续赖在位置上。

原来红薯才是棉花宰相得以存在的根源啊!,呵呵。

棉花宰相不怕弹 都是红薯惹的祸(宰相系列)

——史料摘译——

原文:

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于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绵花”,以其耐弹也。——《明史·刘吉传》

译文:

刘吉多智谋心计,善于依附,自我装饰,专一于营谋私利,不时被谏官攻击。在内阁任职十八年,人们称他为“刘棉花”,因为他耐弹。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ID'大嘴读史'(paul_trac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