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绣娘孟德芝的蜀绣画韵梦

 廿氏春秋 2017-03-13

绣娘孟德芝的蜀绣画韵梦
说到刺绣,人们的第一印象多半是苏绣,而同样是“四大名绣”的蜀绣,针法变化多端、图案惟妙惟肖。蜀中绣娘们以针线寄情思,孟德芝就是这千万绣娘中的一个。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德芝和她的蜀绣画韵梦。
孟德芝的蜀绣作品。
走进位于成都文殊院街的“梦苑蜀绣”,眼前陈列的蜀绣精品使我大开眼界。之前便听闻孟德芝的蜀绣作品精美非凡品可比,目睹更觉惊艳,尤其是那一幅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给我以水墨丹青般的错觉,鱼游荷塘,灵动俊美,仿佛活着的一般,果然名不虚传。

茶摆几案,宾主落座,孟德芝特意将工作室的背景音乐调至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她笑着告诉我说:“蜀绣雅丽卓绝,我们在此谈论蜀绣,需要有一种淡雅的情绪,更能激起谈兴。”


她将一根小小的绣花针捻起,看着我说:“你是否相信,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个老师?”
学艺蜀绣
孟德芝没有当成老师,却顶替了妈妈的工作,进入成都市蜀绣厂工作。大学梦破灭了,她拿起绣花针,那一年,她18岁。

进厂学艺,她拜蜀绣大师肖福兴为师。第一次见到师傅,她有些不相信,一个身材高大,粗手大脚的男人,怎么能够做出那么精美的蜀绣?当她看到小小的绣花针在师傅的手中上下翻飞,动作之快,竟然看不到针在哪里时,她服了。她问师傅:“我能学得像您一样吗?”师傅却告诉她说:“不,你要超过我,这才算是学到家了。”


蜀绣针法,有12大类,122种之多。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技艺繁复。不同针法组合之丰富多变,是其精髓所在,常以表现点、线的针法与表现块面的针法相结合,形式多样。每一种针法的学习,少则半月,而组合针法,更是耗时非常。


孟德芝问师傅:“怎么这么多种针法啊?”师傅回答:“蜀绣针法百变,并不是一日形成,这可是经过千百年来先人们的传习而成。”


蜀绣,本传承千年,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故又名川绣。关于蜀绣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扬雄《蜀都赋》:“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西汉末年,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被世人赞誉为锦绣之都。因此,成都别称“锦官城”。


宋时《全蜀艺文志》形容蜀绣精巧:“织纹锦绣,穷工极巧。”可见技艺之绝美。其特点乃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劲气生动、虚实得体。光、洁、粗、细、软、硬、松、散,质感呼之欲出。所绣山川壮丽、花鸟多姿、鲤鱼灵动,绣品兼具光、色、形,惟妙惟肖。
 孟德芝向徒弟传授蜀绣技艺。

蜀绣常以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小小绣花针组合多样,每类针法的构成也复杂多变。学艺蜀绣,以针法为要。起针、落针,讲究稀不漏底,密不打堆。试举一例,沿绣品图案线条的走势,便分直铺、横铺、斜铺等铺针。依图案构成形式,又分为以中心线对称绣制的缝铺针,随图案转折而变化方向的车铺针。


铺针打底,兼以衣锦纹针,便是一种针法与另一种针法的结合,绣成就是蜀绣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衣锦纹满绣”。蜀绣有句行内话,“有多少种蜀锦纹,就有多少种锦纹针”。模仿织锦之纹样和纱线肌理,将绣线编织成各种几何图案,是表现人物服饰等装饰性图案的绣法。而一件蜀绣作品得以完成,常常是多种针法并用方能呈现。


这12大类、122种针法,孟德芝用数年时间才完全掌握。学艺精湛的她,本应该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但她却没有想到,因厂里销售出现问题,境况堪忧。


揭不开锅,怎么办?放弃蜀绣?这个念头出现在孟德芝的脑海里。苦思、犹豫、心伤,她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孟德芝在成都市荷花池托朋友租了一个小摊位,告别蜀绣,干起牛仔裤批发生意。


厂领导知道这件事后,专程上门劝说:“你的绣法好,以后不绣就可惜了。”孟德芝流着眼泪说:“我也不想这样,但绣花挣不了多少钱。你看看我的生活。你得让我吃饭,让我们家里的人活命。”厂里人无言,默默陪着她掉眼泪,最后说:“允许你自主支配时间,但你不忙时,要回厂里做工。不为别的,时间长了不绣,你的手就生了,这门手艺就荒废了。”


孟德芝答应下来,于是,每日凌晨5点去荷花池做生意,9点结束回厂绣花。她盼望着蜀绣好起来,能专心拿起绣花针。可没想到,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多的同事离开蜀绣厂。直至2005年被一家企业兼并,自此四川再无蜀绣厂。


听到这个消息时,孟德芝哭了。在她看来,厂子没了,蜀绣自此无缘再见。
蜀绣针法,有12大类,122种之多。
蜀绣画中意

27年,这是孟德芝在成都市蜀绣厂工作的时间。下岗以后去哪里?拿着每月49元的待岗费,她一头茫然。孟德芝以为,从此之后,可能再也不会拿起绣花针了。


命运总是莫测,不久之后,蜀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到这个消息,孟德芝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她意识到,在心里,她仍然离不开蜀绣。她告诉我:“天下饿不死手艺人,怎么会有蜀绣的绝技,连饭都吃不饱?现在蜀绣成了国家级的非遗,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于是,她联系一批原蜀绣厂的绣工,东拼西凑些钱,再次拿起绣花针。


四处联系业务,风霜雨雪,夏暑秋凉。这一次,生活没有辜负孟德芝,渐渐地,她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媒体也将目光投向这些下岗自主创业的人。成都市金牛区政府看到报道,安排工作人员找到孟德芝,为她免费提供两间房,并资助7万元创业基金,帮她建立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有销路,又成立新公司,孟德芝便将所有精力放在蜀绣上。一幅幅精美的蜀绣出现在市场,其中尤为精绝的,则是双面异色异型绣:以净色的轻缎或尼龙纱作“纸”,经特殊加工的线为“墨”,绣花针为“笔”,绣品精妙绝伦。一面为人物,另一面则是花鸟,色彩、针法、图案皆不相同。细致精微,平不见籽,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绣画合一,令人叹为观止。


双面异色异型绣,最难是正面,人物绣与动物分隔。绣花针在一层纱上挑,不能刺穿另一面。纱为透明,如何挑绣?如果挑多,针脚刺穿另一面图案。挑少了,正面绣图粗劣,无法成型。完全凭手感,在纱上的点上挑,在不能破坏另一面图案的情况下,背面别针,正面偷针,方始绣成。
蜀绣使用的各色丝线

蜀绣所追求的精致、细腻、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与文人画的超凡脱俗的审美趣味一致。也因此,蜀绣多以画稿为形,结合国画的构图形式,绣品虚实莫测,画之韵味意境,也使得蜀绣画绣难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蜀绣名品鲤鱼图。


说起来,如今名扬天下的蜀绣题材“芙蓉鲤鱼”,本就是在1958年,以芙蓉鲤鱼画稿为主要临摹对象,与蜀绣针法高度融合的产物。画稿着墨处,用密针深色,不着墨处用虚针淡色。绣制沙针时,便将一根丝线分成多丝,大多以平行的线迹稀疏分布于绣面。表现绣物光线较强的部位时,常用短针,针愈稀、线愈细、色愈淡,从稀到细,到淡而渐无,最终与绣地相融合,线迹隐约、虚无缥渺,多用来绣制鱼鳍、鱼尾等颜色由深到浅的变化。


尤其是鲤鱼鳞片,更需多种针法结合。沙针、叠鳞针、施鳞针,以二三针铺底,逐层施针,色彩依次渐深。并用富有金属光泽的彩丝提色,使鱼鳞光亮、生动,整条鲤鱼自游水中的灵动之感便出来了。


我站在孟德芝的作品芙蓉鲤鱼图前,神动透亮的鱼眼,繁而整齐的鱼鳞栩栩如生。绣品未见水纹,却以鲤鱼周边的水草与鲤鱼沉浮游动的各种姿态,使人产生绣品之鱼如同水中相仿。尤为难得的是,从鱼头至轻薄透明的鳍尾,鲤鱼渐变的色泽,在绣品周边景物的巧妙衬托下,层次分明,宛在水中,其精湛已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撰文/孟繁勇(本刊记者)  摄影/阿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