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匠人

 苏迷 2017-03-13
山塘匠人走街串弄的身影也很难看到了,但这些手艺活有些依然在街上传承下来,就像山塘河里的水一样日夜流淌,浸染着山塘平静的生活。
山塘匠人
  小时候,山塘街上的匠人很多,他们靠一代代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赚钱养家糊口,如一年四季在家里做活的铁匠、篾匠、木匠、泥匠、漆匠等,走街串弄上门服务的剃头匠、箍桶匠、钉碗匠……这些街上匠人不论走到哪一家,都十分受主人家的尊敬。因此,街上的老人就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教育小孩子:天下饿不煞手艺人”。“
  最常见的就是剃头匠,剃头匠出门时,常常拎着个小小的剃头箱,一般还要备好草帽和雨伞,遮挡不期而遇的太阳和雨水。街上人剃头简单,客堂中、院子里,水井边,长凳上一坐,围布一扎,一边剃头,一边拉着家常。每到这个时候,是难得的放松时刻,眯缝着眼,任由剃头匠梳剪洗刮。如果到了吃饭时间,好客的山塘人也一定会请剃头匠吃饭,而这时,剃头匠一般是不会客套的。
  在我住的山塘星桥头北边,有个磨刀匠,我常常看他磨刀,最喜欢看他将菜刀举到眼前看了又看,尔后仔细地开刃,正面磨,反面磨。每磨一阵,就会把刀斜着竖起,刀刃向上,用眼吊线,看刀刃是不是会磨偏。旁边,几个等磨刀的等得急:师傅快些好不好?他不紧不慢说,磨快了刀锋会偏,磨刀这事急不得。
  尔后,他将刀举到了阳光下,刀锋处又白又亮。然后紧绷起食指一弹刀面,发出清脆的响声。好了!我看足有20分钟。边上的老伴说,其实他做啥事都急,只有磨刀急不得。
  山塘匠人传授手艺一般都传给自己的子女,除非匠人的儿女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手艺的,匠人才把手艺传给外人。那时,大姑娘找对象,都要选有手艺的小伙子。我9岁那年,叔叔拜了桐桥头的铁匠禹鑫为师。禹鑫的老婆死得早,没给他留下一男半女,在爷爷的恳求下,禹鑫收了叔叔这个他一生中唯一的徒弟。拜师那天,家里准备荤素搭配十几碗菜一桌的酒席,请禹鑫吃饭,还请来街上德高望重的长辈作陪。吃完饭后,叔叔按拜师礼节给师傅磕头作揖敬茶,送上一套衣料和一甏酒。
  我常常在放学后到桐桥头铁匠铺看叔叔学打铁。只见炉膛内的焦炭随风箱的一呼一吸,使得炉火通红,半空悬挂的吊罐冒着呼呼热气,而炉里的铁件则被烧得红中透白。禹鑫停止了富有节奏的鼓风,两只粗大的手紧握着铁钳,熟练地从炉膛中抽出一件烧得白热的铁件,麻利地搁在独角兽形的铁砧上,顺手拿起小锤用力敲击,站在一旁的叔叔心领神会地举起大锤,使劲地落在点上,铁砧周围溅出一束束缤纷的火花。这时铁件的颜色也转为绯红,渐为暗红,再为铁青,铁铲镰刀铁耙锄头等工具的模样也显现出来了。
  接下来,是锻打的铁件插入水中的一瞬那,那哧哧的声音总是揪人心弦,那升腾的青烟使人凉从骨生。所以每次师傅的小锤刚一歇下,过路行人,两眼紧闭,双手将耳朵塞紧。师傅显然知道行人的“软肋”,总是等到他们的双眼微微睁开,才猛地将那铁件插入石槽的水里,然后对着他们哈哈大笑。
  师傅说,可不要小看淬火,你看,刚才如此柔软的铁件,霎时变得坚硬和刚强;弄不好会变酥变脆,用起来容易发生崩裂,这叫“崩钢”;淬火的用水也有讲究,必须是山塘街清澈的井水,水一浑,淬火后钢铁的硬度和韧度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铁匠铺早已消失,走在街上,很难听到磨刀之类的声音了,山塘匠人走街串弄的身影也很难看到了,但这些手艺活有些依然在街上传承下来,就像山塘河里的水一样日夜流淌,浸染着山塘平静的生活。
  邢俭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