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卫捷:一锤一淬

 窗前有树905 2021-12-24

和铁艺有关的工具,许家店里有多种,它们背后是不同的客户群。

本报记者卢珍珍文/摄

有一句有名的老话,“天下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临海括苍镇(2001年,张家渡镇与爱国乡合并为括苍镇),当地人算是吃透了其中一苦,打铁。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小小张家渡,就有50多家打铁铺。折叠锻造的铁艺,成了张家渡的特色。菜刀、农具、剪刀,各家铁匠师傅,都有自己的绝活。

48岁的许卫捷,就是在父亲许月波的打铁铺里,听着叮当声长大的。他说:“作为匠人,要手艺,我这双手有了,但要守艺,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间铁铺

张家渡的铁艺,真要追究起来,得从1861年开始说起。

当年,张家渡本地的铁匠们聚集在一起,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赶制军刀。众多铁匠里,以许永湖、许永潮兄弟俩的制作,工艺最为精湛。

从那以后,许氏铁匠手艺代代相传。目前可追溯到的打铁艺人许则和,便是许月波的师傅。

在许卫捷的记忆里,小时候,街坊邻居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着铁铺转的。“只要你每天醒来,就要和铁器打交道。切菜、炒菜,出去干农活甚至烧个热水,都和我们铁匠有关。”

冬日,一旦打铁铺的炉灶红起来,便有了人气。

炉灶上的空位,放满水壶,水开了,邻居便拎着热水壶过来灌水。临近过年,家家户户谢年都会用猪头。猪头上的细毛难去除,亲戚、邻居会拎过来用铁烫一波,再用铁铺里的利刀,把猪头上弯弯角角里的细毛刮干净。多的时候,店里一天能烫二三十个猪头。

加上过来修理农具、买新、唠嗑的,10多平方米的打铁铺,往往挤满了人,煞是热闹。

一间打铁铺,聚集了生活最淳朴的样子。铁,这个最冰冷的器物,却维系了邻里间最温暖的关系。

当地人有句话,说“炉灶红一下,泥水木匠要三工”。打铁,容易赚钱,但是个苦行当,愿意学打铁的,都是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

你若想要学打铁,得先行拜师礼。

“爸爸选徒弟,要看他腰板行不行,有没有生病。”若是确立了师徒关系,徒弟就得在师傅家吃、住三年,跟着师傅干,却不拿工资。这三年,徒弟基本很少回家。

等到徒弟学成,能够另起炉灶,师傅就会送一套基础工具,并把徒弟的炉灶热起来。“学得好的,就自己单干了。技术没学扎实的,可能要'回师’重新学一星期。”

10岁以前,年幼的许卫捷,还上不了工作台,他只能在一旁拉风箱,或者给父亲扇扇子。

等到初中以后,父亲才教他练基本功,抡大锤。

打铁人的手艺,是靠一锤一锤砸下来的。上工作台前,基本功得扎实。

在附近山上,许月波砍出树桩,供许卫捷练习。练习的最终要求,就是每一锤下来,都得砸中树桩中心。“抡大锤,不仅练臂力,也在练准确度。”抡完四五十个树桩之后,许卫捷能精准砸中树桩中心点的小石子。

一把薄刀

菜刀,在张家渡还有种叫法,叫薄刀。

一把菜刀,只有够薄、够硬,才能称得上是把好刀。

每一把菜刀的诞生,都要经过选料、夹钢、熟火、捶打、淬火等十多道工序。

要将钢和铁合为一体,不是件容易事。

先要将铁料烧红,放在铁砧上,将刀口錾出缝隙,将钢条嵌到里面,再回炉重烧,继续在铁砧上锻打。反复几次,铁和钢才能交融在一起,再放入水槽里淬火。

淬火是制刀技术的核心。

刀刃要想不崩不卷,锋利耐用,全靠火候。经验丰富的铁匠,靠的是眼力和耳力,其中奥妙是各家铁匠的精髓。

一把完成度高的菜刀,是节奏、力度、时间上恰到好处的相逢。

随着日子的流逝,父亲的手艺,许卫捷慢慢了然于心。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往日热乎的锅炉,冷却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我们当地男性开始外出打工,女的去服装厂。”手艺在身的许卫捷,毫不犹豫继承了父亲的打铁铺。

许卫捷的起点,是当地铁具变动最大的阶段。

告别早前的师徒关系,跟着许卫捷做的,都只是小工。纯手工打造的刀具,迎来了半机械时代。

和传统手艺人相比,高中毕业的许卫捷,文化水平高,也更懂得营销。“我注册了商标,注册了公司,把父亲的小作坊,变成了个体户。”

乘着21世纪括苍山曙光节这股东风,许卫捷开始了宣传,他所看中的客户源,从村里转向了村外。

“最早的宣传,就是横幅,我把宣传横幅从临海望江门,一路挂到括苍山。”作为当地伴手礼,许卫捷的刀具开始外销。

竹笋外壳一对折,便是当地刀具最原始的包装。“有了纸箱厂之后,我们把竹笋外壳,改为了牛皮纸。”等到张家渡第一次举办桃花节,许卫捷的刀具,已经有了最初的外包装。

2005年之后,张家渡的打铁叮当声,变得零星了。当地八成的打铁铺,在时代冲击中,选择关门,不干了。

“我们不改变,时代就会淘汰我们。”从一对一的直客,到私人订制,到伴手礼,许卫捷的刀具销量,还算保持着。

2012年,许卫捷的打铁铺遇到了瓶颈,“自己努力过,结果和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

“我一直生活在当地,外面的世界,我想去看看。”这一次,他也放弃了。唯独老父亲许月波,继续坚守着打铁铺。

一次更迭

许卫捷再次抡起大锤,是今年3月份。

近10年的空窗期,许卫捷去过广东、上海,在杭州也待过。但他的眼睛,遇到铁艺,还是会发光。

“每去一个地方,一旦有打铁师傅,我会和他们聊。”从零星的信息中,他才发觉,他曾经熟悉的铁艺世界,早已翻天覆地,“无论产品材质、包装还是销售等等”。

作为中国刀铁第一股,张小泉的上市,对许卫捷触动颇大。“不想上市或是怎样,我只想回来,把我爸的手艺传承下去。”

3月份回到临海之后,许卫捷把自家刀具,完成了一次升级。

传统刀具比较锋利,但不具备防锈功能,“我们现在所用的原材料,和医用刃具、航空材料同款,能抗菌防锈。”新款刀具所用的刀柄,告别以前的塑料及木头刀柄,采用的是高档红木。

唯独刀刃,许卫捷保留了传统的工艺。“一把好刀,肯定有它的纹路,它叫夹钢线,是手工的痕迹。”

新科技和传统手艺的碰撞,成了许卫捷刀具的最大亮点。

“一个好产品,离不开文化。”产品研发好之后,许卫捷把当年铁匠铺热闹的场景,叫画师还原出来,作为外包装的封面。他将铁匠铺抡大锤、铁水花四溅的场景,用视频、照片记录下来。它们在许卫捷新打造的线上平台,传播开来。

生产研发、包装设计、销售,当所有流程都妥当之后,许卫捷敲开了邻家铁铺的大门。

“我走了七八家铁铺,大家分工合作,一起致富。”一把菜刀,是几家铁铺共同合作的产品。

许卫捷所做的刀具,上面都用电子激光留下了信息,材质、品名、品牌、年份。“我们的质量,已经达到能为括苍镇做代工,作为当地特产、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

和铁艺有关的工具,许卫捷店里有多种,它们背后是不同的客户群。“锄头以前用于翻地,现在是挖笋。”很多人去户外,习惯在后备厢放一把柴刀。农具成了精品,成了有钱人的休闲工具。

关于铁艺的改变,许卫捷聊了很多。但许卫捷说,你拿上任何一把菜刀,到他家维修,都是免费的。这件事,它一直都未改变。“这是我的售后理念,更何况,对铁艺,我有感情。”

【手记】

走在临海括苍镇括苍东路,偶尔还能听到叮当声。这声音,和上世纪50年代相比,早已没有那么密集。

“你不改变,就会被淘汰。”许卫捷说,当我们提到一种手艺时,总会提到手艺人艰难的生存现状,最难的,可能连饭都吃不饱。

他想改变。

但所有的改变,只为守艺。

如果只是回到原地,单纯抡大锤,许卫捷并不会再重操旧业。

匠人,他要有手艺,也要能守艺。“要守艺,就要做到智造。我的产品、包装、销售,都需要智慧,最后集中在手中这把刀上。”这是许卫捷理解的“匠人”。

采访那一天,我正好碰到许卫捷的顾客,一对专门从温岭赶过来的母女。10多年前,她们在许卫捷店里,买过一套菜刀,使用至今。“中间我们过来找过他的店,没找到。”这是她们第二次过来寻找,依照刀具上的标识,终于找到了。

这个标识,是许卫捷注册商标后,在每把刀身上,留下的印记。

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许卫捷提到的智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