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非遗”:张贻敏的铁匠铺 “叮哐,叮哐……”清晨,天还未透亮,博望老街上便传来一阵阵铿锵的打铁声。打铁声是从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简陋的铁匠铺传出的。一块通红的铁条放在铁砧上,抡锤子,持钳子,炉火呼呼,锤声叮当,火星四溅…… 这是一家制作手工刀剪的铺子,打铁师傅名叫张贻敏,今年快到50岁了。从17岁开始跟着师傅学习打铁手艺,烧火、锻打、淬火、打磨……一干就是30年。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句老话,道出了打铁行业的艰辛。每天早上4点多钟,张贻敏便准时来到铁匠铺,给炉子生火。鼓风机一开,风进炉膛,火苗直蹿。 “传统的打铁是门技术活,并非简单的捶打。”张贻敏说,打制一件工具,要选料、烧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制作,有十几道工序。就拿烧火来说,看起来简单,里边的门道深着呢。他说,给铁板烧火时,不但掌握火候有窍门,就连什么时候加煤也有很大讲究,火太大,会把铁板烧穿,火太小了,铁片又打不开……其中,贯穿整个工艺中最复杂的是淬火,也是打铁工艺中的精华部分,只有经过特殊淬火工艺,菜刀等工具才很锋利。 通过30年来不断学习和摸索,张贻敏掌握了师傅传下来的全部手艺。“传统打铁有着许多优点,做出的工具锋利、扎实耐用。”他在铁匠铺里打出的一把把剪刀、菜刀等刀具和其他农具都成为市场热销商品。“只是现在愿意学习打铁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张贻敏有些担心:“流传已久的打铁手艺不能让它失传,要带徒弟传承下去。” 2007年,博望打铁手工艺被马鞍山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安徽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日前,安徽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张贻敏榜上有名。
渐行渐远的民间古老职业 博望的打铁工艺由来已久,生生不息。博望始建于南朝梁时。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博望就形成了农忙种田、农闲外出打铁的生产模式,有歌谣称“博望打铁匠,挑担闯四方。制下刀和剪,刃口泛青光”。清朝乾隆年间,博望铁业更是享有盛名,有“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一说。清末民初,博望就成立了铁业旅外同乡会。 据当涂县文联主席施长斌介绍,博望区地处横山脚下、丹阳湖畔。历史上横山—丹阳湖周边地区铁矿、铜矿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丹阳铜”、“丹阳赤金”产地,冶炼、铸造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以前。这里战略地位重要、农耕文明发达,有着铸钱、打制兵器、农具及家用金属器皿的传统。虽然“打铁”属于“世间三桩苦”行当之一,但由于博望多山岗地,土地在周边地区相对贫瘠,因此博望人始终保留了这一谋生的传统手艺。 博望人打铁只需一些铁块和一座炉灶、一座铁砧、一个风箱以及锤子、钳子等工具,人们形象地称作:“一只风箱一把锤,一个炉子一座砧;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打铁的工艺包括:取材、锻打、裁剪、定型、镶钢、淬火、冷却、铲磨、抛光等步骤。博望铁艺的代表产品是“三刀”,即菜刀、剪刀、镰刀。 历史上,由于博望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家人或亲戚从事“打铁”或“铲刀磨剪子”等行当,打铁文化融入到了博望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打铁出门要问吉,铁匠出门在外,家里要置香案祈愿平安,就连头回起炉灶升火也有讲究。博望铁匠外出喜欢带上家乡的“博望香菜”,以保证家乡口味、防止水土不服,还可以驱寒。在博望人平时的生活中,有诸如“砧子打的银子亮,到老都是叫花子相(衣服被火星烧破洞)”、“姑娘不嫁打铁郎(常年在外),一年四季守空房”、“砧子翻天印,锉刀当神鞭”、“铁匠的围腰布—到处是漏洞”之类与打铁有关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就连小孩玩耍时也哼唱与打铁有关的童谣。
传统铁艺焕发生机 传统意义上,博望的铁制品一直局限在菜刀、剪刀、农具等民用刃具。随着岁月的流逝,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用品的日新月异,博望铁业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铁匠们先是突破了传统农用刀具,开始制作木工刨刀,走上产业化道路,”博望镇文化站站长顾志军说:接着又生产工业用刃具,并逐步涉足工业、农业和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很快又凭借过硬的冶炼锻打技术,延伸到与刃具配套的工业模具业。其后,再次突破刃具,开发出了以剪板机机床、折弯机机床为代表的系列机床产品,博望刀具从“作坊式”手工业向现代化制造业大步向前迈进。如今,博望区已经形成包括传统民用铁器制作、工业刃模具生产和机床制造在内的完整的铁艺产业体系。博望被外界誉为“中国刃具之乡”、“中国剪拆机床第一镇”、“博望制造”享誉大江南北。非凡的铁制品与传统工艺的融合,诞生了富有博望个性特色的新铁艺和铁艺文化。博望铁艺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王文生 李大友) 作者:王文生 李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