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笔记

 随心所育 2017-03-13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     课程性质
性质: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作用:双基、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     基本理念
(一)     核心理念:
面向全体,适应个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课程内容:
(1)     数学的结果、数学结果形成的过程、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2)     内容组织:
①     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②     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③     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     内容呈现: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三)     教学活动
(1)     教学本质:
①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②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     教学要点:
①     兴趣: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②     思考: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
③     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④     方法: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3)     (学习)过程认识:
①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②     学习方式: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③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活动的过程。
(4)     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学习评价
(1)     目的:
①     了解: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②     激励:激励学生学习;
③     改进:改进教师教学。
(2)     要点:
①     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②     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三、     课程设计思路
(一)     学段划分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1、     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2、     两种类型
(1)结果目标:
①了解(知道、初步认识):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
根据对象的有关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辩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②理解(认识、会):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④运用(证明):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目标:
经历(感受、尝试):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三)     课程内容
1、     数与代数:
(1)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2)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3)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
2、     图形与几何:
(1)     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
(2)     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3)     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4)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3、     统计与概率:
(1)     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的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
(2)     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3)     从数据中抽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4)     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4、     综合与实践:
(1)     形式: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2)     方法: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3)     频率: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课内外相结合。
(4)     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     核心概念(10个)
1.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2.     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3.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5.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7.     推理能力: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     模型思想: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9.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10.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总目标
1.获得“四基”: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增强“两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态度: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