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临终关怀到缓和医疗,市三院关怀科不断拓展新领域

 单纯knox530 2017-03-14


马 克简介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主任

昆明市姑息治疗技术中心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亚太地区姑息医学 会委员

美国国际姑息医学 会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缓和医学学会 常务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研究中心 副主任

云南省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老年病学会委员

云南省肺癌防治协会委员

云南省疼痛学会  委员

昆明市疼痛学会 委员


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有尊严地谢幕。”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好死”,中文的准确表达是“善终”,英文中有一个词Hospice,是特指教堂中提供患病旅行者的驿站,也包含了“临终关怀”的内涵,最早起源于公元4世纪的古罗马,精神核心的组成是教育、慈善和宗教,表达对死亡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意。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因为医学发展的缓慢,Hospice的医学外延也难有作为。


现代临终关怀兴起的原因在于医学外延的加入,将人文、灵性层面的关怀与减缓生理痛苦的医学技术相结合,标志是1967年由英国的桑德斯医师在伦敦近郊开办的圣克里斯托弗(Hospice),1974年美国第一家Hospice建成,至1990年,Hospice在英国、美国、欧洲和亚非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993年牛津大学出版教科书“姑息医学”,1994年美国公共卫生署出版“癌症治疗临床指南”,1996年欧洲肿瘤学会出版“癌症疼痛手册”。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让患者和家属在生理、精神、情感及社会需求方面得以尽量的舒缓与满足。

临终关怀在中国起步很晚,最早开始于1987在天津医科大学建立的临终关怀研究所,1990年卫生部和WHO联合将“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案”向全国推广,1994年卫生部颁布的“医学诊疗服务指南”中增加了“临终关怀”的内容,之后,有关癌痛治疗、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培训在全国范围展开。1996年,市三院的关怀科正式成立,随后,北京、上海、郑州、成都等城市也相继出现了姑息关怀病房,2006年,旨在倡导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理念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2015年以老年病为切入点、推动姑息治疗学术交流的“中国缓和医学委员会”成立。


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中国的临终关怀运动迅速与世界接轨,但因为缺乏人文灵性关怀的积淀,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不难,难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终末期的病人容易在医学上“做得太多”而忽视了人文上的尊严与关怀,临终关怀需要的是两者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随着缓和医疗概念的兴起,临终关怀大大拓展了学科边界,因为缓和医疗可以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在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成立于1996年的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20年来在马克主任的带领下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重视人文关怀与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将单一的临终关怀服务拓展建成了多维度的缓和医疗体系,目的就是为患者提供“全人、全程、全家”的综合性关怀服务。


这个综合的缓和医疗体系包含哪些层次和内容呢?


人文关怀

缓和医疗的对象不仅是终末期的患者,可以是任何疾病的任何阶段,为让患者和家属在生理、精神、情感及社会需求方面得以尽量的舒缓与满足,人文关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体现在服务的温度,落脚于陪伴与照护的质量,陪伴包括护士、护工、志愿者,照护包括生活照护、护理照护与精神灵性照护。

贴心的护士陪伴

关怀科的护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让患者在与疾病共处的过程中保持安宁、平静与积极的心态。

稳定的志愿者团队

关怀科有昆明市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民政注册的在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志愿者组织,成员包括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学生、企业家、医生等,规模超过100人,志愿者们按排班顺序每天轮流到病房陪伴患者和家属,帮他们解决非医疗方面的问题,提供关怀照护,组织募捐活动等。

专业的护工照护服务

从96年关怀科建立伊始就有了医生、护士和护工的团队协作模式,护工是关怀科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提供病患日常生活起居的照护服务,目前所有的护工均通过了云南省护工资质认证,能够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护和基本的护理照护服务。

提供灵性照护服务

设置有专门的宗教祈愿的房间,为有信仰寄托的患者和家属创造灵性照护的氛围,有利于患者和家属的精神与情感得到舒缓与满足。

传统的中医药辅助治疗

用针灸疗法缓解疼痛、恶心、呕吐、神经性头痛等不适症状,通过推拿按摩来放松僵硬的肌肉、缓解压力,服用中药来改善疲劳、虚弱、失眠、消化紊乱、心悸、气短等生理反应。

昆明市三院在缓和医疗中的医疗技术拓展应用

三氧治疗

三氧具有镇痛、抗感染、增加机体供氧、改善局部疼痛、激活免疫功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活性过氧化氢酶等的作用,不论对于终末期患者还是慢性疾病的各个阶段来说,缓解疼痛和控制并发症都是缓和医疗的重要目的。马克主任早在五年前就开始采用三氧医疗的新技术解决许多临床问题。根据患者情况单独或联合使用三氧自血治疗、三氧水灌注治疗和三氧气体治疗方法,解决病人的疼痛、代谢性疾病、感染、肿瘤、免疫力低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临床问题。


 三氧自血疗法每年开展超过2800人/次,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癌痛、抗水肿、皮肤病等问题


“三氧水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已于2015年6月15日顺利申请了国家专利,用于解决癌性胸腹水、难治疗的感染、局部疼痛问题。


  三氧气体治疗广泛应用于术后伤口感染、带状疱疹疼痛、神经根阻滞联合治疗、 转移性癌性疼痛、椎间盘突出、糖尿病足、癌性溃破、压疮、深部脓肿、强直性脊柱炎、促进伤口愈合、缓解活动受限的问题

微创肿瘤消融治疗

马克主任在解决早期癌症根治性治疗的基础上,积极为中晚期癌症病人探索微创减负、减症治疗,已成功实施肺癌、肝癌及其他实体肿瘤的微创消融100多例,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还积极尝试了很多医生不抱希望的骨转移癌的缓和治疗方法——骨肿瘤消融及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填充术),大大缓解了病人的痛苦,且使许多患者免于瘫痪。

癌性疼痛的治疗

2014年关怀科获得了省卫计委授予的“云南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称号,除了采用三氧治疗技术进行镇痛外,还引入了镇痛新技术Port装置——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通过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将镇痛药输入肿瘤病人的四阶梯镇痛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



教育、培训与科研

从1999年起马克主任就在昆明医科大学开设了选修课程“姑息医学”,培训的医科学生超过2000人,接收了来自国内外40余名专业医生的进修学习,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培训与交流,还成为了耶鲁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的特聘博士生导师,多项科研成果获奖。“缓和医疗”在中国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更多的倡导和推广,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让缓和医疗的体系更加完善。


“让每一个病人更好的活着,尽可能提高有限时间里的生命质量,保护患者的尊严,这才是医生、病人和家人应该做的。”这是马克主任创建关怀科的初心,从临终关怀到缓和医疗,边界在不断拓展,“关怀”与“医疗”也在不断融合,未来还会不断有新的领域等待关怀科去开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