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图10幅

 旗子0208 2017-03-14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维也纳小型张的第一枚邮票是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le Secession),音译为“塞切松” (图1)。此词源自德文“die Sezession”(分离),即分离派之意。这是一座供维也纳分离派成员聚会和展览之用的建筑物,由分离派成员奥尔布里希设计建造,1898年建成。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图1

 

 

1998年是维也纳分离派成立100周年,奥地利发行一枚分离派展览馆邮票(图2,见题图)。

 

 

图3是展览馆的外观全貌。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图4 是展览馆中部的局部,可以看到上面的拱顶和大门山墙和大门门洞顶部的雕塑。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展览馆的拱顶很有特色,不仅相对高大而且拱顶上的金黄色装饰叶片也很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图5,6)。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门的入口山墙上刻有分离派的格言"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图7,“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的自由”)。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在门洞顶端雕有三个戈耳工头像(图8),分别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戈耳工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据说在建筑物的入口处屏壁上刻有戈耳工可以避邪化险。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展览馆内最著名的藏品是收藏在大楼一层的克里姆特
名作《贝多芬饰带》(Beethovenfries,图9),这是最为人熟知的分离派风格的艺术品之一。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奥地利2004年发行的100欧元硬币的图案就是此展览馆的图案(图10)。

欧洲首都之十三·维也纳(续一)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wbr> <wbr>图10幅

 

 

附:关于维也纳分离派(摘录自网上):

维也纳分离派英语:Vienna Secession),又译新艺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

分离派成员中有画家、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等,其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并无明确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

根据网上资料介绍,维也纳分离派的成立和活动情况大体如下:

1897年,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因不同意学院派的陈旧保守艺术观点,从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人们用德文中“分离(die Sezession)”一词称之为“Vienna Secession (维也纳分离派)”。

1897年4月3日维也纳分离派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约塞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1870-1956)、马克斯·柯兹威尔Max Kurzweil,)、约瑟夫·马里亚·奥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1867-1908)和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 Moser,1868-1918)等,克里姆特任主席。以后参加的还有埃贡·希勒(Egon Schiele,1890-1918)等。奥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

1898年,分离派展览馆建成;出版会刊《神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

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分离派开始步入盛期。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在分离派第八届展览中展出。

1902年,举办第十四届展览,贝多芬特展;主要展品有德国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尔Max Klinger)的《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创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壁画》,此次展览遭到了反犹情绪的攻击。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的帮助下创立“维也纳工作联盟”(Wiener Werksttte),他与莫塞尔担任艺术指导。

1904年,莫塞尔完成圣弗朗西斯·阿西西教堂Kirche am Steinhof)的后殿嵌花和彩色玻璃窗。

1905年,克里姆特完成的《哲学》、《法学》、《医学》壁画委托被维也纳大学拒绝。他从1897年开始接手此委托,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原先的学院气息被摒弃。此事引起批评,分离派名声受损。同年因为观点不同,克里姆特与科罗曼·莫塞尔等艺术家淡出维也纳分离派。

1908年,奥尔布里希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克里姆特完成代表作《吻》。

1918年,克里姆特感冒伤寒去世。瓦格纳去世。莫塞尔去世。埃贡·席勒因流感去世。维也纳分离派逐渐消亡。

1932年,维也纳工作联盟关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