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康熙御窑瓷》公开课回顾

 徐猫猫360 2017-03-14



时间

2015年10月15日20:00-21:30

主讲人

蒲鸿

艺伙与新氧生活联合推出

《大清康熙御窑瓷》

公开


课前预热:

当天课程我们首先参考史料,简单了解了清朝皇太子是如何学习的。故宫文华殿(故宫陶瓷馆)是清朝太子学习的地方,以下为《康熙起居注》中记载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那日,皇太子胤礽的学习情





太子需早三点至五点开始背书,一日背诵120遍,太傅跪捧书本,倾听皇太子背书是否有差池,后向康熙帝汇报。作为王储、帝王,日日学习古文骑射,不断研习中国文化20多年,积淀出的成果也仅如这般:


康熙50岁左右的书法作品

乾隆绘画作品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提到:人在幼年时期,精神专注,心无杂念,元气如同日出之光;长成之后,思虑被分散,学习劲头如同秉烛之光,效果无法同日而语。

再观清朝皇帝中年阶段的学习成果,可知文化积淀乃日积月累而来,需沉下心,耐住性子,缓慢渗透,切忌急于求成。主讲人的预热是期望大家,莫把艺术文化当热豆腐吃,并通过本课程协助大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研习中国文化的兴趣点。


如何甄别展览级别:

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

逢两国建交周年纪念时多有外交级别的高规格展览,不容错过。

此次北京首都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再度合作,联合举办“盛世风华 - 大清康熙御窑瓷”展览,以帝王生活为主题,甄选100件康熙御窑瓷器,其中一部分展品是首次走出故宫库房,面向大众。

从这类统治者个人爱物的展览可一窥清朝的审美观,非常的华丽。

如之前首博与故宫合作的“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展:




以及“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展:


高达一米,获大众美誉的“中华慈母”(藏于故宫文华殿)学名为:各色釉瓷,纹样繁缛,工艺极其复杂;公认为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标准,反映了当时的烧制技术已经到达顶峰。


大清康熙御窑瓷器与清朝其它帝王在位时期的作品相比,不仅数量多且品质精良,展示了其“独步本朝”的时代特征。


此为康熙御窑瓷专用底款


清朝瓷器,纹饰繁缛华丽,视觉美观,技术如火纯清,是封建王朝瓷器制作的最后一个高峰。康雍乾长达一百年的清王朝制瓷高峰,始于康熙朝,康熙御窑瓷被誉为本朝瓷器之冠,开一朝审美之先的作品。


中国历代的几次瓷器烧造高峰:


一、唐朝:秘色瓷


专家倾向于称唐代陶瓷为唐陶,因为唐代大部分烧制的是陶器,如陕西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

注:瓷器外面光亮剔透的涂层 — 釉,乃瓷器之关键所在。


二、宋朝 :

宋朝是陶瓷审美风格的高峰期;瓷器的风格极简,非常素朴、贵气。这种审美观极被推崇,至今仍被韩国日本沿袭和学习。

从宋朝开始出现了官窑:汝、定、钧、官、哥(五大名窑)。


青瓷:




白瓷:


白色温酒壶,河北定州定窑


三、元朝:青花瓷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后,著《马可·波罗游记》,并将中国瓷器带入意大利;英语中“porcelain”一词指的就是瓷器,此词汇为马可·波罗发明。

从元朝起有了青花釉,专家们认为:由于元朝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所以青花纹饰带有其审美倾向(似波斯风格的纹饰)。且从本朝开始至明清两朝的审美取向开始逐步世俗化与民间化:热闹喜庆的风格,吉祥如意的寓意。至今韩国和日本的瓷器烧制一直保有着宋朝的风格,从元朝起与我国的审美演变分道扬镳。


四、明朝:五彩、斗彩




明朝烧瓷承袭了元朝的部分审美观,技术水平升级,审美继续世俗化。


五、清朝:满人的文化;中国的文化

由于清朝时期,满人为执政者,对当朝瓷器烧造题材和审美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1、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文化的态度:

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亲自祭明太祖,一次派遣大学士马奇祭明太祖;乾隆在位期间六次南巡,六次拜谒明太祖陵,其中首次南巡,祭禹陵、明太祖陵,亲自行“三跪九叩”礼,并题匾“开基定制”。

满人帝王面对汉人文化既有自卑感,又认为自己既然是汉人文化、中原土地的正统继承者,理应接受并研习。

清朝执政者追求统治中国的合法与正统性,从瓷器烧造上就有所体现,顺治开朝欲建造龙缸,派督陶官督造建厂,因开朝初期举国凋敝,未能成功,直至康熙朝国力恢复时才有所好转。《景德镇陶录》对此过程有所记载。


2、清朝初期的瓷器烧造状况:

我国陶瓷业发展至清代已趋顶峰状态,虽清晚期烧造技术趋于低下,但就清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言,清王朝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王朝统一中国后,施政明智,措施得当,针对手工业工人的境遇废弃了“匠籍”制,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还发展了民窑生产;并“官搭民烧”,使烧瓷技术在明朝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从而使康雍乾盛世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烧造水平,达到了历史的最高。

清朝瓷器烧造高峰从康熙时期开始。1644年清朝入关,江西成为清兵对抗南明政权的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备受战火摧残,很多景德镇工匠也忠于明朝,起来反抗,所以顺治朝无法恢复瓷器烧造。这种状况直到康熙朝才缓慢改观,使得康熙时期的陶瓷烧造能够达到“独步当朝”的水准,并开清朝审美风气之先。

清朝继承发扬了明朝传统的青花、五彩,并创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一色釉。


3、御窑:御窑制度以及清初御窑的状况

御窑的前世今生:

官办瓷窑始于宋朝,虽然宋代五大名窑均属皇室御用瓷窑,但在元代以前,都是“有贡则烧,无贡则止”的状态,所以只能称作官窑,并非名副其实的御窑。元后期,官方的供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作为宫廷和全国的标准,负责设置窑口,可说是明清两代官窑的前身。

在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当朝,官办御窑厂始建于景德镇珠山脚下,景德镇成为御窑厂所在,从此设立了专门的御窑机构,朝廷派官员管理,长年烧造不断,每年按定例分春秋两季,将烧好的瓷器运抵至京,供皇室使用。这个制度从明初一直延用到清末,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御窑制度始于明朝。


压手杯因其杯身弧线与手的虎口吻合而得名


故宫文华殿的:永乐年制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为“永乐年制”,这是保存至今、标有确切纪年的最早御窑瓷器,这个底款也意味着,此物仅限皇室成员使用。

御窑的级别比特供还要高,是皇室用品专造,稍有瑕疵立即销毁,不可流入民间。

民国时期的《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官窑中更有御窑,专供御用,不可僭越。派专官监督其烧造,若纹饰为龙,必绘五爪龙,用于识别。

康熙时期,朝廷不断派官员督造景德镇制瓷,从此开始了以督陶官姓氏来命名御窑的先例:臧应选:臧窑、郎廷极:郎窑、年希尧(年羹尧的兄弟):年窑、唐英:唐窑,这些督造官的苦心经营,使得景德镇御窑厂制品在仿古的基础上,创烧了大量新品种。


4、康熙时期的御窑制品:

康熙御窑正式始于康熙十年,生产了大量品质精美的瓷器,但相比雍正朝烧造的惊人数量,作为一个国力强盛的时期,康熙朝颇具“有贡则烧,无贡则止”的特点,烧造的频率比较理智。

清代属雍正与乾隆两朝的御窑制品为清朝之最,其中雍正朝在品种上可谓更胜一筹。


5、陶瓷烧造程序:


练泥:好的原料很关键


制坯:小模具规整器型

修坯:整理,使器形更完好,表面更加光滑

晒坯:晾晒水分


把釉放上胎体,制作纹饰,烧制控制温度。


成品外销:西方人从明朝时期关注到中国瓷器,清朝外销瓷属康熙时期最富盛名。


6、康熙时期瓷器概况:

观中国瓷器制造转变期,从明万历、崇祯时期开始兴盛五彩、斗彩,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执政长达61年,在前36年间(十八世纪上半叶),这个转变得以完成。从明朝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年间造型古雅,釉质肥裕的制瓷风格转变为气度高贵,带有少数民族气质的胎体釉质精良的陶瓷制品。康熙时期在清代陶瓷业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地位。


欣赏瓷器具体要看其原料(土的来源)、技术、窑(不同的窑温度不一,所以烧造的瓷器也不尽相同)、审美观这些元素。接下来我们从几个基本的角度来认识清康熙年间的陶瓷制品:


造型、纹饰、釉色:


造型:

康熙时期,造型古拙质朴,胎土精细,瓷质紧密。其中早期制品胎体厚重硕大,苍劲古朴;中晚期逐渐变薄。有别于雍正时期轻薄隽永的气质。康熙时期瓷器造型众多,规格多样,开启清代造型之先河。常见器形多烧造新颖,且多模仿古铜器形制。例如琢器中的大件:尊、花觚、鱼缸等,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都胜于明嘉靖、万历时期。

:琢器:烧造的瓷制礼器(商周时期青铜制的祭祀用器)。


棒槌瓶:盘口、短颈、圆折肩、筒形长腹、圈足,底部多位平切式二层台。大者可高70公分;小者仅10公分左右,明朝时便有此器,康熙时期尤为流行。



通体涂青花釉,用白色表现花纹


花觚:造型类似于商周时期礼器:尊,因瓶口外撇,形似凤尾,也叫做“凤尾觚”。康熙时期的花觚最为简洁大气。




笔筒:康熙时期,笔筒最为多见:造型有直筒型(也叫象腿)、撇口束腰式、竹节式等。口部露胎无釉或施酱釉、粉白釉;器足或为圆足,或为三足,或为无釉平地。笔筒表面常题写诗词歌赋或作序,显文化修养的同时体现了康熙对汉人文化的崇拜以及对汉人知识份子的拉拢之意。




攒盘:此器始于明万历晚期,清康熙时期最为盛行,并延续至晚清。器形规整,器壁浅,窄浅足。




非常喜气的实用器,极具代表性,图中黄绿白的颜色被称为“素三彩”。


纹饰:

康熙时期御窑瓷图案上,纹饰的时代特征非常显著,以青花、五彩为主;画工精细优美。景德镇绘瓷大多以当时宫廷画师的设计为蓝本,再由技巧娴熟的工匠依样画出,其绘制效果与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绢画效果相近。宗法晚明的陈老莲、沈周的山水、人物绘画也多有表现。


刀马人:康熙时期的青花和五彩器纹饰中有大量战争场面的描绘,是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画。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赤壁赋”、“水浒”、“木兰从军”、“三国演义”、“西厢记”等等。





这种纹饰最初从元朝时期开始,题材多为汉族通俗故事,民间生活。到了明朝有了特定题材,基本上不再采用刀马人的纹饰,直到清朝,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思路开放,虽然认可汉人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也不回避汉人容易懈怠懒惰,所以鼓励满人沿袭自己先祖骁勇善战的传统。


龙凤纹:官窑彩瓷中常见数目为二、四、五、九不等的龙纹,姿态生动;造型多样,龙的形态神色明显有别于明代。御用瓷器中,常见龙纹为:独龙、对向龙、云龙、赶珠龙、逆向行龙等,其中海水龙、出水蛟龙、九龙闹海、鱼化龙(鲤鱼跳龙门)等图纹甚为流行。


皇室图腾,龙凤纹饰必定常用,五爪龙纹是皇权的象征。


寿意图:纹饰图案用“蝠”、“鹿”、“石榴”(象征多子,人丁兴旺;因为那个时代幼童的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等动植物的寓意或名称的谐音来呼应“福”、“禄”、多子多孙的主题;或绘制灵竹、松鹤、寿桃来表达寿意。


花果纹、禽鸟瑞兽、婴戏图样是非常喜庆吉祥的题材,反映了明清两朝题材的世俗化、民间化。


釉色:


郎窑红:清代官窑之一,康熙朝江西巡抚郎延极建造的御窑名品。它恢复和发展了元、明以来铜红釉的工艺;色似初凝牛血一般,釉色鲜红浓艳,可与享誉中外的明代宣德宝石红釉相比肩。因此有“比视成宣欲乱真”之说。郎延极督陶十几年间的作品,釉色令后人再无法企及和仿制。




郎窑特点:

瓶口露胎(烧制时釉色受重力而向下流导致的)称为:脱口。

瓶中部,远看血红浓郁,近看有开片(烧造时因胎体和釉层热胀冷缩系数不同导致的裂纹),纹样美丽,釉色饱满。

底部也裸露胎体,烧造技术精湛,釉色流到临近瓶底便停止,俗称:“郎不流”。



红釉出现于宋朝,但不成熟,元朝开始相对成熟,明朝可成熟烧造,工艺渐渐进入顶峰,到清朝郎窑工艺可谓如火纯清。釉色中属红釉最难烧制,明朝洪武年间烧红釉,一百个工匠中难有一个烧成:清朝时戏称“要想穷,烧郎窑”。


总结:

康熙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优良传统的同时,在胎质、釉彩、纹饰、造型等方面都更追求精益求精。胎土淘练精细;釉面光滑细腻;且胎釉结合好,器形多样雄浑,体现了规矩、挺拔、大气、豪放的气质。

康熙御窑瓷丰富和提高了瓷器品种与品位,融汇了传统与创新,呈现出千姿百态。康熙本人也为振兴御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所具备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他对西洋先进科技工艺的浓厚兴趣,成就了康熙御窑的繁盛和风采,成为中国陶瓷史中难以令人忽视的一抹亮彩。


推荐书目:

《清史大纲》,萧一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洪业:清朝开国史》,魏斐德,新星出版社,2013

《清史十二讲》,常建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史景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紫禁城出版社/雨木出版社, 1993

《景德镇陶录图说》详注,傅振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周銮书等编著,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




伙伴

CAMA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

ICIA 国际创意产业协会

新氧生活

日本樱花 SAKURA

雅蕴艺术

状态(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微信

art-not-art

邮箱

vip@qijiuba.com

赞助

欢迎相关传统企业提供产品支持、冠名赞助等一切有可能的合作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方向进行传统品牌整合推广与价值渗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