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宋词”的第二十九课 ▼ ◆ ◆ ◆ 词解 在这首词的前面,作者写了这么一段话:“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这段话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姜夔跟两个姓张的朋友一起喝酒,听到房间里有蟋蟀的声音,于是几个人诗兴大发,相约填词一首,以助雅兴。朋友先做好了,而姜夔在茉莉花间徘徊苦思,仰望秋月,正有了灵感,于是写下这首词。 庾郎先自吟愁赋。庾郎,指的是南北朝时的庾信。这里用来代指姜夔的朋友,先写好词的张功父。庾信是南北朝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据传庾信有一篇《愁赋》,专门写愁的各种形态,现在已经失传了。 杜甫曾经把李白比作庾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还曾经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见唐宋以来的诗人都非常欣赏庾信的才华。 用这样一句开头,不光光是姜夔交待词的创作背景而已,还有一语双关的妙处。庾郎的第一层指代意思当然是张功父,但同时也可以指代为蟋蟀,蟋蟀的叫声就像庾郎在吟诵词赋一样。庾信最有名的一篇赋就是《哀江南赋》,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古人说:“《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不管是《愁赋》还是《哀江南赋》,这种深沉浓郁的抒情传统一直被传承了下来,宋代的词人们对庾信也是情有独钟,在词章里经常用到他的典故。比如姜夔在另一首词里也说:“忆别庾郎时,又过林逋处,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想起当年的庾信,如今西湖寂寞,没有了庾信,谁能把这种惆怅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呢? 刘辰翁的词说:“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周密的词说:“十年旧事,尽消得、庾郎愁赋”。张炎说:“长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 可见庾信这个形象不单单是文人骚客的代表,更是和哀愁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就像一提起屈原就能想到被放逐的失意士大夫一样,庾信也成为了故国哀愁的符码。 南宋文人们的故国哀愁,比起庾信,一点也不曾少。都是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故国遗老情怀。 我们可以想见,姜夔在茉莉花间仰望秋月时的心情,绝对不是仅仅要跟张功父比赛写词那么简单,诗人最擅长的是找到一个事由,从这个事由为突破口,倾吐出积累在胸中的情绪。 所以词的主题说是咏蟋蟀,其实只是借蟋蟀这个题目来抒发蕴结的悲感而已。 试看全篇,哪有一句是真的在写蟋蟀呢? 我们读古人的咏物诗词,最要注意品味的就是这一点。 但不单单是说一个人有庾信姜夔那样的故国愁思就能写出好诗词的。姜夔的词,文辞雅正,格律严明,用典多但不牵强,典故的运用往往能更快让读者进入主题,就算有一些典故读者不清楚,光是朗读那些被他精心挑出来排列的字句,就已经可以感受到文字本身的美感了。 这是姜夔的本事,也是中国诗词能够流传千古,魅力不减的秘密。 ▼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展示宋词的美;解释宋词为什么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