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宋词不能像李白那样写?

 江山携手 2017-03-14

为什么说宋词不能像李白那样写?

“从小读宋词”的第二十七课

为什么说宋词不能像李白那样写?

◆ ◆

词人

李之仪(1048~1117),他不但词写得好,还有自己对于词的独到理解。在他看来,好词应该是晏、欧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 ◆

词解

这首词在我们现在看来,显得很特别。就算是我们回到李之仪的那个时代,把这首词拿给当时的人看,也会觉得跟其他的词不一样。

特别在哪里呢?就是在语言风格上。

这首词我们能感受到很浓厚的乐府诗和南北朝民歌的味道。

乐府民歌的传统,在中国诗词里影响极深,尤其是大量文人开始用乐府的形式来创作诗歌,这一点到了李白这里算是把乐府这种形式玩到了极点。

举几个李白著名的乐府诗为例:

《侠客行》、《蜀道难》、《长干行》、《行路难》、《陌上桑》、《相逢行》……

打开《李太白全集》,有专门的四卷共一百多首的乐府诗,可以说,唐诗中,格律诗没有比杜甫写得好的,而乐府诗没有比李白写得好的。

但也不是说杜甫不写乐府诗,《兵车行》、《丽人行》、《石壕吏》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来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波创作乐府诗的诗人和作品。

可以说,整个唐朝,乐府诗的传统就一直没有断过,并且被不断改进和发扬光大。

一直到了宋诗,虽然整个的气质已经跟唐诗完全不同,但还是有大量诗人在创作乐府诗,可是换做了宋词,就很难找到乐府的影子了。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是很独特稀少的存在。

很多人把这首词当成李之仪的代表作,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其实他也就这么干过一回,他的其他词作,虽然也存在很多口语话的写法,但绝对不是乐府,他最好的作品应该是《谢池春.残寒销尽》,那首词的写法,就是经典的宋词笔法了。

为什么李之仪要写一首这样的词呢?这跟他一直倡导的文学理念有关系,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于词的看法,历数北宋名家词的得失优劣,比如他说柳永的词“韵终不胜”——在韵味上面还差一点,说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也就是说张先的才华还不足以撑起他丰富的情绪表达。他很推崇晏殊和欧阳修的作品,说他们的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但是他却没有提到苏轼和黄庭坚的作品,尽管他是苏轼门下的学生,可似乎对于苏轼“以诗入词”颇为不屑。

在他看来,词不是苏轼那样写的,如果那样,就去写诗好了,干嘛要来写词呢?诗里面真正应该学习的,可以用到词上的,应该是乐府才对。

和格律诗相比,乐府没有那么严格的格式,用词更加朴实,表达情感更加直接,但发乎情止乎礼,又能在直接和露骨之间找到平衡。

为什么李之仪没有继续推行他的乐府传统的词,而且后来也没有词人再走这条路呢?

还是因为词这种体裁天生的基因限制。

乐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词因为篇幅限制,想要叙事是有难度的,而唐诗就不同了,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篇幅都有,能够更加随心所欲地发挥,诗在中国的传统里是“言志”的,具备这种叙事的基因。而词,起源于宴会上的歌词,它的基因是抒情的,最开始的词是由伶人,也就是词曲的演奏者所写的,那时候的歌词反倒更接近乐府民歌的风格,但不是李白杜甫那种乐府,而是真正的从民间采风来的民歌了,文词不加修饰,比较粗俗。

如果不是后来文人进入到了词的创作,把这种民歌形式用典雅的文辞来修饰,就不会有后面和唐诗并肩的宋词的光辉了。

欧阳修确实也写过一些比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的词,比如《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李之仪应该也是非常喜欢这首词,这是他所推崇的风格,这样的词如果只是偶尔为之,确实能够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这不是宋词的主流写法,宋词的基因就在那,这种基因就连李白都不能强行逆转,李白写《忆秦娥》都没用乐府的手法,更何况是李之仪呢?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说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不好,只是想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每种文体有每种文体的限制,就像元曲不能像宋词那样写一样,这是大势所趋,诗人可以偶尔为之,当成是一种新的探索,这是可取的。胡适当年写《尝试集》,基本还是把古诗翻译成白话来写,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探索,但真正好的白话诗、新诗,不是胡适这样写的。

为什么说宋词不能像李白那样写?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