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宋词”的第十三课 ▼ ◆ ◆ ◆ 词人 舒亶(1041-1103),浙江慈溪人。历史记载中他是一个不畏强权,敢于进言的御史,但人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亲手制造了陷害苏轼的“乌台诗案”,或许是因为他过于耿直,对于苏轼这类喜欢议论的名士恨之入骨,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公害,把他们铲除,虽然用一些不光明的手法,但仍然是忠君爱国的表现。 ◆ ◆ ◆ 词解 这首词,是舒亶写给一位叫“公度”的朋友。宋朝有好几位叫公度的,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公度,但根据考证,这里的公度指的是当时的另一位词人崔献崔公度。 词的起因,是因为远在江南的公度托人给好友舒亶送了一枝梅花。 梅花,代表着的是江南的春色,也代表着古人之间一种君子之交的友谊。 这种传统起源于南朝时的一个典故。 据《荆州记》记载,当时的名士陆凯和范晔是好朋友,范晔就是写《后汉书》的那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陆凯当时在江南,范晔在北方的长安,陆凯托人寄了一枝梅花给范晔,并送上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多么风雅,多么有“温度”的礼物,带着友人所在的江南花香,饱含着真挚的思念,虽然比不上送一些当地的手信实用,但不知道比只会送手信当礼物的人要高出多少。 一枝梅花,遥寄故人。 送出了温度,送出了内涵,送出了文化,送出了逼格! 当时不仅文人之间送梅花,普通的老百姓也互相赠送这份“有温度”的礼物。 南北朝著名的民歌《西洲曲》,讲的就是情侣之间的梅花传情。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北朝的民歌真是好极了,比大多数诗人的作品都要好。用词通俗而有情调,情感丰富但不流俗,怪不得说到民歌都说这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的结晶,高手在民间啊。 这种风雅的习俗一直延续上千年,直到现代,诗人海子还写过一首现代诗《折梅》: 站在那里折梅花 山坡上的梅花 寂静的太平洋上一封信 寂静的太平洋上一人站在那里折梅花 折梅人在天上 天堂大雪纷纷 一人踏雪无痕 天堂和寂静的天山一样 大雪纷纷 站在那里折梅 亚洲,上帝的伞 上帝的斗篷,太平洋 太平洋上海水茫茫 上帝带给我一封信 是她写给我的信 我坐在茫茫太平洋上折梅,写信 怪不得有人说海子是中国农业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多有古人之风。 但是越来越庸俗的中国人不再能欣赏这种风雅的礼物,现在很少有人给别人送梅花了,一来没有那份闲情逸致,二来梅花的梅字音同“霉”,现在的人讲究这个,怕走霉运,你要是给人送梅花,人家觉得晦气,你不会做人,情商太低。 时代不同了,折梅这么风雅的行为在现在最多也就是金庸小说里的“天山折梅手”,听起来吊吊的。 梅兰竹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是四位君子,梅花排在首位,如果现在还有人有这份心,折下一枝梅花,顺丰包邮送到我手里,我肯定会觉得,这个人是我朋友圈里最风(zhuang)雅(bi)的人。 ▼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