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经 第38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没有“德”,所以有“德”;下德没有失去德,所以无“德”。上德没有具体行为所以没又可以做的,下德有具体的行为所以有可以做的。做上仁的事而没有标准,做上义的事有标准,做上礼的事儿没人响应,举手就扔了。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轻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去掉薄华取厚实。 文章架构逻辑 论证当世主流价值观的理论逻辑,突出核心“道”。应仍为“劝王”,守道,而非其它理论。 心得: 
马斯洛需求原理:1:生理。2:安全。3:社 交。4:尊重。5:自我实现 出世A:1+2。出世B:1+2+5,本质目的均为利己,其自我实现为修罗汉,修仙,求长生不老,实际是1+2升级版。因其基本放弃3和4,所以基本无害他。 入世:A,1+2+3+4+5,1+2肯定是利己诉求,3+4+5利己利他皆有可能。B,只有5,可以放弃1+2+3+4,目的利他,此为圣人,为佛也! 上德(得)实求5也,方法就是建立不留痕迹的自然系统(民治)以利他-圣人。下德求5,然有痕迹,利己利他不可知也。 时大仁不仁,时似仁非仁,时今仁而后不仁,时今不仁而后仁,仁不可为之,况因仁有迹,有假仁。 义可为,然需有仁(价值观),仁不可为,义可为而恐妄义乎。 无德,无仁,无义,礼者徒有其表。 然世间人处于不同状态,老子一味求所有人均上德求5,实无可行之法(局限性),想来只能骑牛西去,求1+2也。 从1至5,民之愈富也,也就是我以前谈的人生快乐生存,游戏,责任三段论,可推治企治国以富民为根基,以礼法为不同阶段制约,以德为本,德合道也,以仁为价值观,以义为行为导向则企愈强,国愈强。徐之,无断然之法,且无尽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