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6.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不图虚华 讲究现实(第三十八章)

 舞酒绿林 2023-08-12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文字相对较多,主要是说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也是老子对仁义的态度。因为,老子不主张仁义,他推崇尊道贵德,并把仁、义、礼排了序,先仁后义再讲礼。最后老子还是要告诫大家要敦厚朴实,不要薄情虚华,违背自然。

【现实意义】: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何谓“前识者”?《韩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也就是指那些爱臆测,喜欢凭空想象的先知先觉之人。这种有先见之明的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对大道而言,他只能知其虚华而已,实际上是愚昧的开始。做人要脚踏实地,轻浮推测只能了解一点皮毛,是违背自然的愚蠢行为。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何谓“大丈夫”?我们知道的常用词语“男子汉大丈夫”的解释是:有志气而勇敢刚毅的男子。

《孟子》中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史记》中也有大丈夫: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些都是老子之后的大丈夫。老子说的“大丈夫”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章句:“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也就是得道之人或曰道者。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处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处朴实,而不居守虚华。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这就是“大丈夫”与“前识者”的区别。

附: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新译】:

有高尚品德的上德之人,不彰显自己的德行或者说不炫耀自己,这才是真正有德。所谓有德的下德之人,为了不失德,经常彰显自己的德行,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显摆自己,这是无德的表现。

品德高尚的上德之人总是顺其自然,从不刻意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行事。所谓有德的下德之人是刻意行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作为。有大仁爱的上仁之人是真心追求仁爱的,却不刻意为仁爱而仁爱。有大义的上义之人是在追求正义,但其正义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所为。讲大礼的上礼之人刻意追求礼法,有意宣扬却没人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行拉着人家去学礼法。

所以,丧失了道,然后才有德;丧失了德,然后才有仁;丧失了仁,然后才有义;丧失了义,然后才有礼。礼的出现,就是人们的忠信轻薄了,也就是祸乱的开始。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的人,不过是得到了大道的一点虚华而已,却是愚昧的开始。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处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处朴实,而不居守虚华。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去其虚华,取其朴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