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翻译】推崇仁德的人不去特意修缮德行,却拥有高尚的品德;贬低仁德的人即使看起来没有丢掉德行,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品德。推崇仁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而贬低仁德的人有心作为而有所作为。 推崇仁爱的人有心作为而无所作为;推崇道义的人有心作为而有所作为。推崇礼仪的人有心作为之后没有人回应,就用手用力拽别人,强迫其服从。所以,失去“道”之后有了仁德,失去仁德之后有了仁爱,失去仁爱之后有了道义,失去道义之后有了礼仪。 礼仪,是缺乏忠信和诚实的产物,也是祸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罢了。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为人朴实,而不注重浮华。要去除浅薄虚华,保留敦厚朴实。 ![]() 【精解】这一章,老子讲的是“徳”和“礼”的区别和对立,是老子对“礼”的批判,也可以说是老子对“德”的推崇。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 通过上篇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即“德”就是人和宇宙其他万物得到、禀受了“道”的自然无为的特性。 老子还认为“德”有上、下的区别,“上德”符合“道”的思想,即最高的“德”完全符合“道”的精神。换句话说,“道”是一种规律,无法用语言描述,而“德”则是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办事,是“道”在世间的体现。 ![]() 在上篇,老子将政治行为分为了“无为”和“有为”两种,在这一章,老子又把政治面貌分成了五个层次:道、德、仁、义、礼。“义”是“仁”的外在体现,“法”是“礼”的外在体现。 “道”和“德”纯属人的自然性,也可以称之为天性;“仁”和“义”则纯属人的社会性,也可以称之为人性;“礼”和“法”则是纯非人性,也可以称之为兽性。 众所周知,天性是最高级的,不讲利益,人性则要讲利益,而兽性则是讲避免被伤害。所以老子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可见,到了“礼”这个层面,人已经到了最低的层级,脱离了人的天性、人性,仅有兽性,离“道”最远,自然要走向消亡。“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可见,对于“前识者”,老子的态度是鄙视的,他认为“前识者”不过是拥有仁义礼法层面的高智慧的人,是愚蠢的开始,道德层面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拥有道德层面的智慧的人,老子称其为“大丈夫”,因为“大丈夫”接近厚重的“道”,远离浅薄的仁义礼,拥有“道”的实质,却不受限于它的外在表现,所以能体悟“道”的规律,获得最高层次的智慧。 ![]() 在老子看来,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为道所主宰,它们的存在,既无益于大自然,也不能对大自然构成危害。他们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却连一丝痕迹都不能留下。 因此,一切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感到可叹。生命是短暂的,人们应当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由于人们都具有思想和意识,都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所以才有了道德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即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这就为人们提供了足以参考的指标。人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了,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