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春雪 IP属地:山东

文章 关注 粉丝 访问 贡献
 
共 49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样的统治者,他没有私心,尊重和重视百姓的意愿,以百姓的心志为自己的心志,以百姓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体悟了“道”的圣人治国的原则就是无为而治,从不刻意地欲求什么,只借助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切实了解百姓的心理,明晓他们的所知所感,这样就可以不用统治工具去统治百姓、制约百...
在老子看来,“为学”就是学习实际的知识,这需要稳扎稳打、重复性地记忆,才能形成某一思想,养成某一习惯,为学的目的就是学会了拿来求职,维持自己在社会上的基本生存需求,因此老子认为“为学”是低级的、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掌握这种实际的知识越多,私欲妄见也就越会层出不穷。既然“为学”是老子所厌弃的,那为什么老子还要讲“...
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象而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道”,只有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老子认为,外面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自己的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开...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有道者是知足的,无道者则是不知足的、知足就能常乐,不知足就是贪心,贫心就会过分索取,越贪心就越会不计方式地过分索取,就会导致纷争。统治者的“不知足”,终将带来最大的祸患,这种祸患不仅会毁百姓,也会摧毀统治者。由前面可知,可欲与不知足都会引起罪恶、祸患,而“欲得”不但可憎,而且后...
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与老子上一章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从本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又一次体现,目的是说明老子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辩证法是老子运用得最为纯熟的论证方法老子从道的有无相生的原理出发,探讨事物的二元原理。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由两极或两元相辅而成的,这是事物的根本...
在老子看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剥夺人的“道”性、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天性的一个过程,社会对于人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诱惑都是使人丧失自我本性的枷锁,因此人要有意识地抛弃它,不为它所用。老子的建议是贵身自养,珍爱自我、保全自我,这就要求人们摒弃物欲对人的诱惑,解除名利对人的束缚,要让人成为物的主宰,而非物的奴隶,因为过分地贪...
而老子认为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是柔弱者力量的象征:水轻轻地滴下来,量小而微,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天长日久,能在至硬的石头上滴出一个洞来。所以,老子认为水是一切万物中最接近于“道”的一个存在。“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的柔和,体现的是朴素无为,如果人类能够拥有水一样的特性,那就做到了心静如水,也就不会...
《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翻译】整个“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产生阴阳,阴阳互相交融又产生和谐之气,最后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冲融产生和气。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就是我们所的阴阳。雄性具有阳刚之气,雌...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根据体“道”之士“闻道”之后的反应,将人分为三等:上士、中士和下士。老子说光明的道就像暗昧一般,前进的道正如后退一样,平坦的道就像凹凸不平一样,崇高的德就如峡谷一般,洁白无瑕的事物就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看起来像是不足一样。得道之人毕竟是少数的,而世界上的人多数是不得道的下士...
“道”生发万物是“有”,万物消亡则是“无”。道孕育了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不使它们受制于自己的力量。一旦违背了大道的德行,那就会被大道抛弃,这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由大道孕育而生成的,这正好照应了老子《道经》开篇所提到的“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大道的孕育...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