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精解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原文叙述】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文章图片1

【翻译】领悟“道”的人通常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会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样会善待他,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得到了真正的善良之心。

对于守信的人,我会对他守信;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会对他守信,如此一来彼此也就都懂得了真正的信用之意。

世间那些懂得“道”的人,总是谨小慎微的样子,为了天下百姓连自己的内心都归于淳朴。

百姓都专注于让自己耳聪、目明、心思智巧,而“得道”的人则希望百姓回归到刚出生时的淳厚质朴。

文章图片2

【精解】这一章,讲的是老子的政治观、社会观。老子认为理想的政治是由圣人治理天下,理想的社会是建造一个浑朴的社会。老子所说的“圣人”,指的是领略“”或者已经体悟“”的人,也暗指最理想的统治者。

这样的统治者,他没有私心,尊重和重视百姓的意愿,以百姓的心志为自己的心志,以百姓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他从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从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役使百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的环境,使人们精神愉悦、无过多的私欲,品性淳朴纯洁,没有战争和敌对的情绪;同时,他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导百姓的行为,去感化百姓,而不是强硬地统治百姓。

文章图片3

无论百姓的本心是什么样的,无论百姓是善良还是不善良,他都会善待百姓;无论百姓是诚信还是不诚信,他都会信任百姓。

总之,无论百姓如何对待他,他都会拿出善良和信任去教化百姓,力求百姓都遵循“”的规律。一些人读了本章的内容,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悲现厌世的哲学,老子的学说是消极避世的学说,这虽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却是对老子思想的片面理解。

老子之所以会有厌弃社会、否定文明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和文明远离了“”的规律,束缚了人的自然天性,是不合乎于“”的。

文章图片4

老子推崇“无为”的治国之道,也是因为“无为”是合乎于“”的。体悟了“”的圣人治国的原则就是无为而治,从不刻意地欲求什么,只借助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切实了解百姓的心理,明晓他们的所知所感,这样就可以不用统治工具去统治百姓、制约百姓,而是因势利导,犹如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而然,这样百姓也就心安理得地服从他的领导。

当然,要真正实现老子的理想政治,不仅需要体“”的圣人“无为而治”,也需要百姓保持婴孩般的纯朴。

那么,圣人是如何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常心的呢?“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善良的人就善待,对于不善良的人也同样善待,这样圣人就得到了善。

文章图片5

对于守信的人就信任,对于不守信的人也同样信任,这样圣人便得到了诚信。圣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常心合乎百姓的感情和心理,那么这就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同时,他们如果能够抵制百姓心中的一些不正常的感情和心理,那么这就是高人一等的做法。

在现实社会中,普遍流行的准则或时尚并不一定符合真实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圣人不能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他应该对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这就是圣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和“”的原因。“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是闭合、收敛的意思;“歙歙”即统治者收敛自己的意志。

文章图片6

浑其心”即使人的心思归于浑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望,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

圣人皆孩之。””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如果百姓的心灵受到了净化而且达到了浑朴的境界,那么他们也就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圣人的举动了。

然而,圣人自然是没有任何举动的,因为他们已经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真朴状态之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