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不出门户,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地看着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其实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因此,圣人不出行却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见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精解】这一章,老子论述了他对“道”的认识。有些人仅凭“不出户,知天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就认为老子是绝对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老子过分强调了人主观思考的万能性,轻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种说法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读。 在为老子思想辩驳的学者中,陈鼓应先生的辩驳最为精辟:“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 陈鼓应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一辩驳,自然不是无理可据的。在前文提到过,因为“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所以不能用感官去感知它,而要用心这个虚无之物去体悟它。 本章开篇的“不出户,知天下;不関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其实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象而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解它的“灵魂”。 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道”,只有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出”即远离家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向外奔逐的人,他所知道的也就越少。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其实,老子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就会使思绪纷杂、精神散乱,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一样,这便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认为,外面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自己的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然境,去观照外物,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行”指的是离开家园而远行。“为”即人们刻意努力的认识活动,也就是妄为、有为。 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质的维护,所以要坚决排斥人们的盲目行动。他认为,行动的跨度越大,所获得的真知就越少。真正的智者不必做出太大的行动,便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