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重点字释义

(1)窺:从小孔隙里看。
(2)牖:窗户。
(3)天道: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
(4)弥:越、与。
(5)不为:无为,不妄为。

章节译解

不出门户,就能够通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很多人向外走的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反而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就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明了“天道”,不去妄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品读感悟   
1、整体感知:
本章老子主要讲的体道悟道的方法----直观自省,内修心灵。
2、分层理解: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户”即门户、家门。“知”意为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认识。“天下”即整个现实世界。“天道”即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一直在说道无色无声无形,第34章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还说“衣养万物”,虽然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但道却无处不在,萦绕在我们的身体四周,我们就像胎儿一样浸泡在道母子宫的羊水里,所以了解大道的人不必出门,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眼睛不往窗户外面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法则。
道之“无”生成了万物之“有”,你能看见听清抓住的只能是具体的器物,第20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走得越远看得越多,越被繁杂的世间万象搞得晕头转向,就离道越来越远,对道的认知越来越少。这便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由此知道,老子并不看重外在的经验,而是十分重视内在的直观体验。他认为,心灵本是清静透明的,就像一面镜子,自身便具备洞察外界自然、透视现实世界的功能。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就会使思绪纷杂、精神散乱,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一样,无法自省。所以只有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自己的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才能得“道”。
在现代科学所主导的理解上,想要获得所谓的“实践”的第一手资料,都必须去针对客观实际环境中的具体客体去开展研究,从那种向外探索中获得各种资料和相关数据,然后再加以分析利用、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很长时间以来,普遍的认识都是重视具体实践得到的知识。正因为这样,才会有“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的话。这个认识基本正确,因为这里重点突出了解客观世界必须实实在在地去认识的这个观念,任何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所以这一类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这样的认识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它过分强调了向外探索,而忽略了实践也是可以向内探索——内修的一面。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这个所有事物内部最本质的联系就是“道”。“道”就在我们身边。“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通向宇宙大道的那条路,都有通向万事万物最根本属性的那条路。只不过对于多数的人来说,这条路已经被过多的欲望和偏执所堵塞、所蒙蔽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堵塞和蒙蔽,所以他们不能发现处于内心的光明和智慧,他们无法“内视”、“内观”,所以只能依靠向外探索。真正最根本的、最彻底的实践是“内修”,“内修”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内修”才是直接和“道”的核心紧密联系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大家都了解不陌生,官渡大战之后,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助他兴复汉室大业,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在自己的茅屋里接待刘备,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一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历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因此,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映西甘肃、湖北、贵州一带)的形势,认为荆州是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到那时,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便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豁然开朗。诸葛亮虽然是隐士,但对天下形势却了如指掌,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难道是他天生的才能吗?当然不是,这些才能正是他隐居深山内修学习的结果。
而现如今,有很多人认识不到修身的重要性,只要一放假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人气爆满,然而大多数人旅行回来都只换回来一身的疲惫,真正意义上对自己有价值的体验和收获少之甚少。这难道不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游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当物欲和利益把心灵弄得污浊不堪的时候,就利令智昏了。远离了心灵修养,就是远离了道德,也就远离了真正的智慧,追寻的只是一时的快活。还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潜力无限,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他同样也能做到,然后给自己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做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结果一事无成。然而有些人,却简单到足以令那些自认为潜力无穷的人嘲笑一番的地步,他们一生只有一个理想,他们一生都在为这一个理想而奋斗,如果最终能够实现这个理想,就会感到成功的幸福;即使终生都没有完成这个梦想,他们也能从奋斗的过程中寻找到点滴的快乐。这样的幸福与快乐,是那些计划太多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他们“走”得越远,深切的体会就越少。
(2)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行”指的是离开家园而远行。“为”即人们刻意努力的认识活动,也就是妄为、有为。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质的维护,所以要坚决排斥人们的盲目行动。他认为,行动的跨度越大,所获得的真知就越少。真正的智者不必做出大的行动,便能获得正确知识,有所成就。

章节旨意:

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任何事物,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修身和学习),真正做到使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成无限的事情。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话:修德净心很重要,理论学习多分析,实践证明少不了,内修外践定成事!

作者简介

李国锐,原函谷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