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得道之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孤独到只能与天地之往来

 新用户0166JAFV 2023-02-01 发布于河北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是不可说的,也是说不清楚的,因为说清楚了就不是道了。但是,为了让我们都能更容易地了解道的概念,老子还是要说得尽可能清楚一些,他说:“道是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它比我天地早很多时间生成,它寂寞无声,广阔无形,独自存在而不受任何约束,它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只能勉强为它起个名字叫做'道’。”


道先于时间空间而存在,而后这个世界上有了“无”,道与“无”是浑然一体的,但道又支配着“无”,推动“无”生“有”,这叫道生一;同时,道与有也是浑然一体,并推动有的运行,化生出阴阳,这叫一生二。阴阳生克化合生出万物,是为二生万物,这里道与万物也是浑然一体的。道是永恒的存在,是无、有、阴阳、万物的根源,而无、有、阴阳、万物之中都有道的存在。

我们无法观察道,但是我们可以认识无、有、阴阳和万物,并且从这些事物中认识和体验道。随后,老子强调了道不可由感官来进行察觉,虽然我感觉不到它,但它又无处不在,它支配着这个世界,制约着万事万物的运行,也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如果万事万物循道而行,一切都会自然化育,生机勃勃;如果背道而驰,必然会受到惩罚。

世界的本体至精至微,应当用“小”来为它命名。老子不用“小”而用“道”字命名,是赋予“道”字深刻的哲理内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行为、规则、方法等。

老子用“道”字为世界的本体命名,意在说明认识世界的本体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而道的运动、发展、变化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这一宇宙规律就是人类必须遵循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认识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识道即“见小”,也就是“见小曰明”。

这里所说的“明”就是明白由道体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从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指明道路。道是宇宙的本原,“小”是它的本质,本质是永恒的。

老子所说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一句话,老子讲的是“得道”之人的体会。

大意味着消失,消失意味着对立,对立意味着统一。这种体会难以表述,更不能用语言与文字来描写或体现出来,于是他只能勉强将其形容为“道”,或者“大道”,而“道”本身只能亲身体会,而不能言传。而“得道”之人,正是真切的体会到这种境界,才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如人饮水只能自知,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与“道”融为一体。

张其金说:“为人之道就是层次低的人复杂,境界高的人简单。”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其实就是告诉在生活中,哪些层次低,总是很算计的人,反而为生活所累。

在老子看来,对名利的欲望未必能损害道心,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是残害心灵的最大毒虫;声色之类的享乐未必能损害个人美德,自作聪明才是悟道修德的最大障碍。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有种种烦恼,只因为把自我看得太重。

执着于自我的人,什么事都是在疑惑中。这种人往往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从而造成了内心自我意识的膨胀。

自视过高,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得多;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

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样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总想让别人都围着自己转。这种做法,对己对人都不能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自大自傲,会使自己陷于盲目,使别人受到严重的压抑,进而失去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

太过自我的人,必然会草率行事,给自己带来种种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失败。不要说自己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即便有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骄矜所引起的反效果,假如居功自傲便会前功尽弃。

一个修道悟道,有着高深修养的君子,总会把过人的才华隐藏起来,绝对不会轻易向人炫耀。因为他们明白,招摇浮夸,好大喜功必然招致旁人的嫉恨,不但有损于团结,不利于成功,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说的是刘备落难,屈身于奸雄曹操手下。曹操表面大度,内心对刘备颇为忌惮,担心他日后崛起与自己争夺天下。刘备深知这一点,就把自己的抱负和才能隐藏起来。每天在家里整田种菜,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


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喝酒,对他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两个人罢了。”

刘备听后,颇为吃惊,吓得手中的筷子都掉在地上。这时,刚好响起一阵雷声,刘备趁机掩饰说:“雷声的威力,竟至到如此地步。”

曹操笑着说:“大丈夫难道还怕雷吗?”

刘备答道:“圣人在迅雷疾风之时,神色都发生变动,我怎不怕?”

听完这话,曹操便不再怀疑他。对于执掌国家政权的统治者而言,不仅要注意放低身段,自掩锋芒,更要做到“无我”。

关于这一点,孟子有一段精彩论述:“国君选拔人才一定要慎重,即便是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个人好,也不可轻信。就是众位大臣都说某人好,还不能轻信;如果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确有才干,才能任用他。左右亲近的人都说某人不好,不可听信;众大夫都说某人不好,也不可听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也就是说,国君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千万不可凭一己之见,更不可偏私,只有做到无我,才能选拔出真正的国之栋梁。

而后,老子说:“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其”,指的就是前述的那些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那些啊,从“道”的原则来衡量,只能把它们叫做剩饭、赘瘤,是不仅没有用处,而且令人厌恶的东西。

既然如此,有“道”之人应当如何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谁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去做那些令大家都感到讨厌的事情的。其实,这样的道理是很显然的,大家都知道,没有谁愿意受人讨厌,可是实际上做起事情来就不全都是这样的了,有些人就会去做很多令人生厌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那样去做的时候自以为是良好的,自我感觉是得意的。但是在自己感到舒畅的同时,却会激起他人强烈的不满,这是相当糟糕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的。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必须要做到深谋远虑,做到有自知之明,学会体察他人的想法,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所以说,天性的本质是善、是诚、是和,它和天道直接沟通,和自然万物直接沟通,和巨大的真理、智慧与潜能直接沟通。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舍取,内心也是非常的平静安宁,不会去想着各种各样的算计,生活很是简单,真正体会到的了生活的本真,回归了本心。

现在很多人都把养生充分体现在了自己的生活中,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弄得就像是很了解养生一样。

而真正的养生,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人本来没有大病,有病,缘起都是家庭不和睦,没有处理好祖先、家庭的关系而导致的。

在老子的世界观里,养生的关键是养精神,只有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才会越来越顺。保持内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养生法门。


老子讲随和的人就像水一样,虽然柔软,但是却可以包容万物。天下最柔过的莫过于水了,但是在老子的“强弱观”中,水却是“莫之能胜”者。

最弱的东西,超过了一切原本最强的东西,变成真正的强者。老子的强弱观与世俗生活的强弱观刚好倒置。

而我们纵观我们的周围,那些真正高境界的人,是不是都非常包容,反而是层次低的人总是处处斤斤计较,表现得很强势。既然天下最厉害的东西是由至弱转为至强的水,那么,人生最高级的智慧当然就是要像水一样。

人生起起伏伏,千变万化,再好的机遇,再厉害的技巧,都敌不过天道和规律。

什么是天道?所谓天道就是老子讲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的极致是逝,逝的极致是远,远到了极致则是“反”。所谓“反”,强调的是一种与世人认知完全相反的境界,如有与无一样。

因此,“得道”之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孤独到只能与天地之往来。正如王阳明所讲“良知即是独知时”。这里的“独”,也跟老子讲的“大”一样接近于“道”。

当然,“独”与“大”并非“道”的本身,而是“道”的一种状态,也是“得道”者的一种气质。但是,如果你认为孤独的人就是“得道”者,那你就错了。因为在现实当中,孤独的人多,“得道”的人少,当然普通人的孤独并不是“得道”者的孤独。

换句话说,普通人的孤独不过是一种无助,而不是真正的孤独,而“得道”者的孤独则是在身边找不到同类,犹如独自一人站在最顶端一样。

所以,老子的这段文字,所讲的正是“得道”者的另一种气质。“大”是它的现象,现象是变幻的。小与大是相对立而转化、相统一而存在的,所以,又可以勉强用“大”来为它命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说明万物由小到大、由大到小是循环往复、变化发展的,揭示的就是对立转化规律。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顶级词汇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大道至简,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讲的是“道”,“厚德载物”讲的是“德”,“上善若水”讲的是“善”,“大道至简”讲的是“理”,“天人合一”讲的是“人生境界”。

修得前四者的总和,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人一出生就是天人合一的,这和宇宙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猫猫、狗狗、猪猪一出生也是天猫合一,天狗合一,天猪合一的。

这实际上是天物合一,是物质上的天人合一。但只合了一半,所有动物、植物、万物都是天物合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就是会去寻找另一半,精神上的天人合一。


寻找精神上的天人合一,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本能一一人性。人性就是:“源于己,满于需,欲无穷,达至简。”就是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出发,满足自己的需求,欲望无穷无尽,用最简单的办法达到目的。

其中,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贯穿自己的一生。推动着人类去寻找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自己的奥秘。

寻找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工具就是智慧。从出生开始,人的大脑在快速发育,是在为日后认知世界、创造智慧做物质和能量的储备。正常人的记忆是从三岁开始,三岁之前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无为”,四岁以前绝大部分行为也是“无为”。饿了就哭,找妈妈喂,不舒服也哭,找妈妈哄,无聊了就叫,找妈妈玩。三岁之后就正式开始学习、认知(更早已经无意识在学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开始。

得道循理,明德知善。

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道循理,明德知善,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天人合一境界。

人的境界提升的过程,也是明德、知善、求理、悟道的过程:

“道之行,简也。人之行,圣也。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而识万物,立物。

致知而知其行,立知。

诚意而取志向,立志。

正心而归初心,立心。

修身而明明德,立德。

齐家而生使命,立命。

治国而建其功,立功。

平天下而传天下,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人虽死,犹长生。

致良知,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知始行成,立物、立知,知行合一也。

立志、立心、立德,人德合一也。

得人道,明明德,知知善,性归真,知己欲,知己需,知己能,知己命,立而行之,人己合一也。

得地道,地人浑成,自然和谐,福泽国人。随心所欲,无为而无不为,地人合一也。

得天道,天地人和,合融一体。通万物之道,取万物之用,和谐相衡,福泽天下。随心所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天下立德,为天下立功,为天下立言,天人合一也。”

所以说,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是各按其位,各按其时的。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

孔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序列。

无论是世界和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和公司,每个人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这种“长幼有序”、“万物有归”。不管我们是否有意,当一个人违反了序位法则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和矛盾,直到我们回归序位为止。

比如,在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大家都在野蛮生长,胆子大的淘汰胆小的,每个人都只顾埋头赚钱,不管定位,也不需要定位,只要蛮干就能赚到钱。然而最近这两年,经济势头开始回落了,钱没那么好做了,但是人反而回归了,这其实是好事,因为涨潮的时候,每个人都不顾自己的初心和定位,一旦潮落,大家都需要能低下头来找自己的位置。

中国经济即将开启下半场,下半场其实就是“众神归位”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找回自己的位置,一旦重新调整好布局,中国经济必须迎来新的飞跃和增长。

总之,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彻底认清自我的过程,无论我们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最后总会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应当是万物的物理或原理,万事的事理或道理,万事万物(所有的事和物)自身固有的属性,万事万物的性质或性状、特点或特征、规律或规则、实质或本质、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数据等一切内涵与外延,就是道。


张其金说:“万事万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是道,我们人类有能力认识、研究、发现、掌握、运用它,有的甚至还可以改变它。万事万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有它恒定的一面,必须遵循,不可违背;又有它不恒定的一面,即变化的一面,变化的一面怎么变化呢?随着时间、空间、环境、气候、趋势等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势俱进)是万事万物的显著特征。我们人类呢?也应当与时偕行,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奉献于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谐而有所作为。”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权威兴膳宏说:“骄傲使人进步。”大妙。

这个骄傲,不是通常的骄傲,而是自尊。其中的差别,一个是对别人,要凌驾于别人;一个是对自己,要建立自我的尊严。这尊严,即是对生命的庄严。生命得以庄严,生命的真谛才能显现。就像一个自尊的人,才可能见得真我。

所以一个人建立这样的自尊,就是入道的开始。因为道体,即是这生命真谛所在,即是独尊、至尊之物。所以佛陀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禅宗称开悟之境叫“照体独立”,所以老子说大道“独立而不改”,所以《庄子》讲“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所以《黄帝内经》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道教就不用谈了,它是宗教,加入了人的幻想和神秘化了。宗教的神归根到底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神。

道家有两个主要人物,创始人是老子,发扬者是庄子。

可见在老子的心目中人的能量是要大地鬼神的,或者说在老子心中根本就没有鬼神的存在。但是,老子也把许多从形体上比我们大的事物排除在外了,比如大象、河马、犀牛等,可见老子划分大小的标准不是形体的大小而是本质的区别。

人与大象,犀牛等动物相比较,可以说是小很多,但是人是有意识形态和思想的,而大象、犀牛却不具备,我们用象牙做成工艺品来欣赏,有谁见过大象把我们人类的牙做成工艺品?我们用心犀牛角制药治病救人,有谁见过犀牛用我们人体的某个部位制药的?因此,我们生而为人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道家常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刚才我们说过老子把我们人跟天地并列在一起,而把传说中具有巨大能量和影响力的鬼神都排除在外,而把人例为其中,所以,老子列出来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这四大。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我们要清楚道家并不是道教,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张天师),他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奉为道教的祖师,其实这和老子一点关系没有,这是后人的自我作为,不是老子本人的意愿,更不是老子所为。

《道德经》和《庄子》两者结合就完美了。庄子是对道德经最好的注解和补充,庄子把道讲的更透彻贴近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留下的一本哲学著作,又称《五千言》,因为全书共5162个字。《道德经》博大精深,包涵广博,常被古代帝王视作是“内圣外王”之学,因此还被人誉为万经之王。而老子也因此被人尊为道教的始祖、道家学派创始人。

据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我们更应该读读老祖宗留下的思想精华——《道德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但是《道德经》共81章,文意深奥,很多人没有耐心或者根本就读不懂。其实,要想读懂《道德经》,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