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研究世俗的学问,伪善奸邪的思想就会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的大道,自私的欲望就会一天天减少。减少之后继续减少,一直可以回到无为的状态。 领悟了“道”的原理而不妄为,就能做到无所不为。赢得天下的方式往往在于不妄为,如果有所作为,对民众实行严酷的刑罚和苛政,就很难贏得天下了。 ![]() 【精解】这一章,老子讲的是“为学”和“为道”的问题。现代的所谓“为学”,是指对知识的掌握。但古代的“为学”,主要指政教礼乐。 在老子看来,“为学”就是学习实际的知识,这需要稳扎稳打、重复性地记忆,才能形成某一思想,养成某一习惯,为学的目的就是学会了拿来求职,维持自己在社会上的基本生存需求,因此老子认为“为学”是低级的、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掌握这种实际的知识越多,私欲妄见也就越会层出不穷。 ![]() 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包括知识、文化都是束缚人的内在自由、阻碍人向“道”归依的巨大障碍,这种现点在几千年后的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的论述里也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 卡西尔认为,人类创造了文化,但自身都在文化的束缚下艰难生存,人受制于人本身。既然“为学”是老子所厌弃的,那为什么老子还要讲“为学”呢?其实老子讲“为学”的目的,是贬低当时的政教礼乐,从而使人选择有用的、高级的“为道”。 ![]() “为道”的结果就是“无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通过“为道”,人们得以一点点消除内心的私欲妄见、宠辱计较,逐渐返璞归真,回归“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大道。 人是渴望自由的。而在道家看来,自由是无限的自由,是抛弃社会和自身属性束缚之后的绝对自由,是逍遥游,而获得这种自由的先决条件,就是弃智弃知,做到无知无欲无妄,浑朴古拙,不存任何的欲念之思,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创造作用,发现人的潜能,显扬人的潜能,才能实现自由,而自由恰恰就是“道”的本意。 ![]() 为道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 ![]()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