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轻松松读《老子》(48)

 秋雨堂 2023-03-28 发布于宁夏

            《老子》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妄念减少再减少,最后达到了质朴自然的“无为”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那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净不妄为作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的政令扰害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秋雨堂浅见:

       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阐述了“为学” “为道” “无为” 和“无不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老子说,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和幻想,从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减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治天下,都可以成功,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指出,为学和为道是不同的。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积累知识。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

       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其尽头,只有望洋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知识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自性的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不断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就是道。如果人们在悟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一书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希望人在为人处世乃至于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避开矛盾对立,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为学”、“为道”可以看成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两个方面,“为学”就是不断发现新知识、新事物、新变化。“为道”就是不断思考这些事物的本源,思索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学”了解的知识太多就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想法、欲望,这样人自性就容易在茫茫世界中迷失;而“为道”所进行的思考、反思,就是为了防止人们迷失,让人们不背离自己纯朴的自性和根本。

       人的主观妄念不断被消除,就会达到“无为”的境地,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妄自进行干涉,如此则无不为,做什么都可以成功。统治者只有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不妄用政令干涉百姓的生活,才能管理好天下。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这正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由。至于“无为而治”,能否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目的,这恐怕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达到。老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对当时各国执政者贪求王霸之功、苛政扰民、使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和抗议。

            文/靳义堂

2022.12.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